长安荔枝路:解读大唐盛世风华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9-06 08:21

f5a417ca422da6c12d1b0ac9045fefbe.jpeg

釉上加彩昆仑奴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今年以来,剧版与影版的《长安的荔枝》双双收获不俗口碑,热度不减。

为深度解读“长安荔枝路”背后的鲜活故事,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近日推出“俑见大唐——长安荔枝路中的盛世风华”特展,以馆藏彩绘侍女俑的视角寻找主人公“李善德”原型,重现了鲜为人知的“大唐特快专线”——荔枝运输路。

展览汇集了该馆藏精品文物83件(组),其中三彩马、彩绘戏童女立俑、彩绘胡人牵猞猁骑马俑等80%的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将史册中冰冷的文字变成充满温度的亲切画面,勾勒出大唐盛世真实的肌理,为人们生动展示了唐代社会的生活百态——

这次展览聚焦“荔枝进贡”的史实,分三个单元,以馆藏彩绘侍女俑的视角寻找“李善德”原型,用讲故事、提问题的方式重现鲜为人知的“大唐特快专线”——荔枝路,并从宫廷民间、水陆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等不同角度多元呈现其背后的盛唐气象。议价驻足的胡商、舞袖翻飞的乐伎、里巷晨炊的百姓,众多类别丰富、姿态各异的陶俑将鲜活细节一一铺陈,令观众大饱眼福。

大唐西市博物馆副馆长阴玲玲表示,“俑见大唐——长安荔枝路中的盛世风华”将近期热映的《长安的荔枝》电影巧妙融入展览策划:“我们紧扣这部热门影视作品的话题,打造出这场既有趣味性又有文化内涵的展览。期待以讲故事、接地气的方式,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长安荔枝路’背后深藏的大唐盛世风华。”

深宫之令:

荔枝使命从何而来?

展览开篇就聚焦于宫廷生活。第一单元“深宫之令——陶俑凝视下的荔枝使命”主要聚焦了史籍中“荔枝贡奉”的起源,展现了荔枝需求产生的源头——宫廷生活。

这一单元完整展示了唐代荔枝运送最重要的一环——唐王朝国家驿传系统。从驿传系统最基础的执行命令者入手,以“云鬓万千”“妆靥百态”“衣冠竞秀”等篇章切入,分析认识陶俑的发式、妆容、服饰,解读每一个微小个体在这一环节起到的作用。唐朝风气开放、善纳外来文化创新,催生出丰富多样的女性发髻与衣衫款式,妆容更形成具有等级差异与工艺水准的标准化体系,体现了不同的等级差异、工艺水平,如彩绘侍女俑即唐代女性妆容服饰的体现,展示了当时的长安风尚。此外,唐朝男子服饰则分为官服、戎服和常服,官服按照所在场合分为祭服、朝服、公服,不同种类服饰形制各异。

其中,展出的彩绘侍女俑、彩绘戴帷帽女骑马俑等一组精美的彩绘侍女俑,便是长安风尚的鲜活见证:二者身着圆领袍服,生动演绎了唐朝“女着男装”的时尚潮流;陶俑面额所饰花钿——这一唐代女性的标志性妆容,为女性形象更增华丽。花钿以多样形态与袍服、发髻相映成趣,从发型到妆面、着装,陶俑完整呈现唐代女性“妆饰+服饰+发型”的一体化审美逻辑,尽显当时的时尚风貌。这些女性陶俑圆领设计的服装,简约大气,衣身残留的彩绘纹样虽历经岁月斑驳,仍可辨唐代服饰装饰的精巧,彰显唐人对美的追求。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唐代男子服饰的严格规制。官服、戎服和常服各有定制,官服又按场合分为祭服、朝服、公服,不同种类服饰形制各异,彰显着大唐礼制的完备。

049f06281009007dc159962accfe2116.jpeg

彩绘戏童女立俑

奔跑的“齿轮”:

驿传系统与民生负担

倘若你是主人公李善德,你会如何给荔枝保鲜?又会选择用什么办法运回长安?

展览第二部分“奔跑的齿轮——内侍俑与大唐的‘快递’网”,深度剖析了荔枝运输背后高效而繁重的驿传系统。隋唐时期,全国邮驿归兵部管理,主要是为军事服务。据《唐六典》记载,“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由此可知,每30里就有一个驿站,全国一共有1639所驿站。这张密集的交通网络本是为军事服务,却成为了荔枝进贡的保障。

现场展出的内侍俑、骑马俑等不同功能角色的陶俑,结合唐代荔枝古道路线示意图,再现了唐代“荔枝使命”从深宫发出及其传达的过程。

展览现场,内侍俑头戴幞头,呈现唐代男性典型发式特征,契合唐代内侍需侍奉宫廷、保持谦卑仪态的身份特点。身着宽袖长袍,衣褶线条流畅自然,仿佛在模拟宫廷中侍奉主人的场景。其中,绿釉持物男立俑,头戴黑色幞头,面目俊秀,身穿翻领窄袖胡服,腰系蹀躞带,左边佩有香囊,足穿尖头黑皮靴。双手握于胸前似执一物,斯文含蓄,衣衫施绿釉,间有黄色斑点,当为俑中精品。当深宫敕令传至驿站,骑马俑所还原的身影便即刻踏上征途,背负着绢帛、铜钱、荔枝、军械,飞驰在唐王朝的交通网络之上。传旨宣令的使者、押运护持的僚属、驿站调度的督办……这些小人物却推动着大唐“转运”的巨轮。据《唐六典》记载,内侍省“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制令”,他们身近皇权,既是皇室起居的照料者,更是政令上传下达的关键枢纽。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便是那参与“荔枝转运”的无数人物的缩影。

展览中,体态雄健、釉色绚丽的唐代三彩马也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三彩马是唐代驿传系统中疾驰奔命的“千里驹”象征。它们不仅展现了唐三彩工艺的巅峰,更是荔枝千里进贡背后大唐高效运输网络的无声见证者。

阴玲玲介绍,在唐代,马的功能多样,是荔枝运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唐德宗时期官方养马量达70万匹,足见其社会地位。而荔枝运输“水陆相接”的模式,也借由马的运输作用,折射出当时交通与物流的发展状况。

展览还展出了唐代荔枝古道路线示意图,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大唐的驿道上,两条荔枝运输路线延伸开来,栈道、驿路、水路接驳精密,映照着唐朝疆域的广袤与交通网络的通达。展览通过荔枝路线图和各类陶俑,真实再现了沿途百姓承受的繁重赋役,让观者直观感受荔枝运往长安的艰辛路程。

bf47bacd8b70bd95f5424454f95587fc.jpeg

三彩马(局部)

荔枝路上的烟火气:

市井人物俑折射长安百态

展览第三单元“荔枝路上的烟火气——俑像折射的长安百态”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它将观众视野重新从驿路再次拉回到了唐长安城。

当李善德从岭南回到长安,他这一路见识到的新鲜事也传播开来。这一单元通过市井人物俑等鲜活生动的形象,为观众呈现了长安城烟火升腾的众生画卷,展示了荔枝所代表的宫廷需求,普通长安人的日常生活图景。唐长安城曾是世界瞩目的东方文明枢纽,丝路驼铃与运河帆影引四方宾客汇聚:有他国使臣、远方游人,更有丝路商贾。他们带来多元物产与技艺,将异域风情融入街巷,让长安成为盛唐中外交流的鲜活缩影。馆中胡俑面带笑意,身后随携狩猎猞猁,生动勾勒胡人在长安的生活场景,直观印证大唐多元文化的融合盛景。

这些人中既有他国使臣、游人,也有丝路商贾,还有作为劳动力的奴隶,被作为特殊“商品”进贡或私贩至长安,“昆仑人”便是其中之一。此次展出的釉上加彩昆仑奴俑见证了唐代社会的特殊人群。彩绘胡人牵猞猁骑马俑则生动反映了胡人在长安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元与包容。彩绘戏童女立俑则捕捉了儿童日常生活中嬉戏玩耍的瞬间,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机与活力……这些市井人物俑,共同勾勒出长安城烟火升腾的众生画卷。

据悉,此次展览展期为一个月,为让观众获得更沉浸式的观展体验,现场还特别设置了唐三彩制作体验环节,观众可在专业文物修复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唐三彩制作过程,近距离感受唐代制陶技艺的魅力。展览方希望,这场特展以陶俑为引领,能为观众搭建一座通往盛唐的桥梁。人们在溯源对话中,既具象感知大唐盛世的繁华,也能更深刻理解文物背后的时代记忆。(文/图 清宇)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