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聚焦“一老一小”以需定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社区“嵌”出居民好日子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8-31 08:31
42岁的张静没想到,从河池寨村回迁到安居小区创汇社区后,她的生活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以前,家里守着3亩猕猴桃园。我做农活、做家务、看孩子、照顾老人,一忙就是一天。”8月27日,张静告诉记者,“现在可不一样了。孩子放暑假,我早早把孩子送到小区门口的托管班,父母在小区里做理疗,我在家门口的物业公司上班。中午我们一起在社区食堂吃饭。下午下班了,我还要去社区学跳舞。现在一天也很忙,但是更充实、更快乐了。”
张静所在的小区位于西安高新区细柳街道尚锦社区,居民由3个回迁村子的村民组成。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回迁安置小区常面临管理难问题。然而,走进尚锦社区,可以看到养老服务点的理疗仪正在运转,听到托育班里孩子的笑声,闻到社区食堂飘出的饭菜香——在这个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国家级试点里,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养老、幼儿托育、儿童托管、社区助餐、健康、家政便民、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儿童游憩等9项服务。
“我们以‘一老一小’为重点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依托村集体组织,我们成立了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盈利用来反哺社区工作。因此我们能不断提升社区的基础设施、引进优质专业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可持续的嵌入式服务。”尚锦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小学介绍。
变化的不仅是社区。张静是这家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从普通农妇到穿着工装的客服,再到客服班长,并拿到物业管理师三级证书,我不仅能力提升了,还找到了人生价值。”她说。
“我们以嵌入式服务为抓手做好社区工作。居民还编了顺口溜,‘康养理疗大健康,关爱老人业务强;娃娃拥抱新科技,AI网络助成长;紫藤凌霄绕花廊,廊下乡亲拉家常……’这是实实在在的认可。”王小学说,“接下来,我们准备升级乡愁文化广场的硬件设施,为老年人开辟更大的活动场所,不断推进嵌入式服务提质增效。”
去年3月,《西安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将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怎么“嵌”、怎么建、怎么管等关键问题讲得明明白白。
“我们在200多次调研走访中发现,每个社区的情况不一样,因而要以需定供,针对辖区居民的具体需求嵌入精准化服务。”西安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作专班工作人员王卫民介绍,“我们鼓励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样化运营模式,用市场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方式让嵌入式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则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养老、托育、助餐等服务有机嵌入社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西安市新城区中山门街道中山社区是一个老社区。辖区内小区大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居民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接近五分之一。
“在我们社区,为老年人服务是重点。”该社区党委书记李琳介绍,“以前我们社区地方小,服务设施也很分散。随着嵌入式服务工作的推进,我们盘活了闲置多年的办公用房,为我们建设嵌入式服务综合体提供了场地。”
今年4月揭牌的中山社区“悦邻时光馆”,总面积达1018平方米。这个三层楼装修时尚简约,环境温馨舒适。一楼的社区食堂有可口的饭菜;多功能活动室里,常能看到老年人或围坐聊天或挥毫泼墨。
75岁的独居老人李进彦是“悦邻时光馆”的常客。他说:“我几乎每天都来,上午做中医理疗,中午吃一份9元的营养套餐,下午在多功能活动室和伙计们下盘棋、练练书法。”
西安市未央区辛家庙街道浐灞半岛社区是一个商业小区聚集的社区。这里各年龄段居民都有,因而对社区功能的需求也更多样。
“我们提供的是‘一站式’嵌入式服务,在4000多平方米的社区办公服务综合大楼里,居民可以享受到养老、婴幼儿托育、儿童托管、社区助餐等服务。”浐灞半岛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张剑萍说,“为了让服务更加专业,我们先后引入7家企业化运营的社会组织,以场地换服务,并对运营主体进行考核,明确准入和退出机制。”
暑假期间家里没人带孩子,困扰着不少上班族家长。在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后,浐灞半岛社区引入西安益人社会服务中心。
今年9岁的孙千舒在这里托管。最近,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绘本故事《Incy Wincy Spider》,并用毛线等工具做手作。
“由于社区提供了场地,我们可以以更优惠的价格为居民提供普惠式的优质教育资源。”该中心负责人刘晓雁介绍,“我们开设的中英文绘本阅读等课程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浐灞半岛社区在西安市率先引入西交幼教小雅托育中心,解决居民0至3岁婴幼儿的托育需求;率先引进西安市青少年宫的师资,在社区开设舞蹈、书法、声乐、航模等课程。
“按照《西安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5年,全市上下将继续按照‘重需求、强功能,小投入、大成效,多元化、可持续’的工作思路,坚持以需定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运营监管,完成65个项目建设,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卫民说。
记者 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