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同伴合着”款青釉印花缠枝莲纹碗:宋代婚礼仪式的见证者

来源:群众新闻网 2025-08-27 08:38

姓名:“同伴合着”款青釉印花缠枝莲纹碗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宋代

出土地:铜川市王益区

年龄:约1000岁

户籍登记时间:20世纪80年代

现住址:铜川博物馆

8月25日,铜川博物馆展厅内,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游客在一个瓷碗前停下脚步,端详这件文物。

“真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瓷碗上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图案。”来自咸阳的游客刘松和感叹,“耀州瓷真是太精美了!”

铜川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捷向游客介绍:“这件瓷器名为‘同伴合着’款青釉印花缠枝莲纹碗(以下简称“‘同伴合着’青釉碗”)。它既有精美的纹饰,又有寓意吉祥的铭文,在宋代婚礼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耀州瓷精湛印花技艺的有力实证。”

壹 内涵丰富的瓷器铭文

“同伴合着”青釉碗圈足较小,内壁印有牡丹、缠枝莲花纹饰,花间有蝴蝶纹,器内底部印有铭文“同”,上部铭文“伴合着”呈3等分排列。器内外施青釉,整体小巧玲珑,有一种匀称的美感。

陈晓捷认为,耀州瓷的铭文主要有姓名、诗词、吉语等7种类型。姓名类铭文一般在瓷器的底部,部分姓名类铭文可以看作是瓷器最早的“广告”。在“同伴合着”青釉碗中,碗底所刻的“同”字铭文可能指的就是工匠的名字。

此外,耀州地区出土了许多刻有马氏铭文的瓷器,这与反映耀州窑烧造历史的《德应侯碑》“得利尤大者,其惟茂陵马化成耳”的记载相呼应,说明马氏在当地是一个重要的制瓷家族。有的耀州瓷上还刻有订货者的姓名,例如在一件五代时期的瓷器上刻有“何爷”字样的铭文。专家推测,“何爷”极有可能是工匠对订货者的尊称。宋代耀州瓷中大量出现工匠、订货者的姓氏铭文,反映了宋代耀州瓷生产规模扩大后,各瓷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诗词类铭文一般在碗的内壁和瓶的外部。唐代的长沙窑瓷器中,就已出现诗词类铭文。工匠一般在盘、碗的内壁写下或即兴创作、或家喻户晓的诗词。由于宋代耀州道教盛行,耀州瓷的诗词类铭文大多与道教有关,印有这类铭文的瓷器上通常还有仙人、云鹤等纹饰。

吉语类铭文一般在瓷器的内壁,内容大多为“天下太平”“长命富贵”“伴合着”等。这类铭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瓷器的用途。陈晓捷说:“此前出土的其他文物也有‘伴合着’等字样。‘伴合着’一词是对新婚夫妇的常见祝福用语,表达了希望两人相敬如宾、和和美美、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由此可推断,这类瓷器应是用于宋代婚礼中的器物。”

29e0f05ba48548f2172ac56beb9148cb.jpeg

“同伴合着”款青釉印花缠枝莲纹碗。

贰 独树一帜的印花工艺

《德应侯碑》记载,耀州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宋代耀州窑的刻花青瓷享有“北宋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使用刻花技艺制成的青瓷层次分明,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享誉中外的青釉提梁倒注瓷壶便是刻花青瓷的杰出代表。

刻花青瓷精美繁复的纹饰需要工匠长时间进行手工刻制。这要求工匠拥有娴熟的制作水平,极大限制了耀州瓷的产量。

唐宋时期,大量工匠采用印花工艺制作耀州瓷。尤其在北宋时期,耀州瓷印花技艺达到了鼎盛时期,对关中、中原甚至岭南等地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伴合着”青釉碗是耀州瓷工匠高超印花技艺的有力证明。

印花工艺是一种常见的陶瓷制作技术。工匠先用木头等材料制成有各种纹样的母范,然后用黏土敷在母范上,印出图案后烧制成子范(也称陶范),再把坯件晾至半干后倒扣在子范上用力拍打。这样,各种纹饰就被转印到坯件上。经过定烧、施釉、再次烧制后,转印后的坯件就被烧造成各类精美的瓷器。一件母范可制作10余件子范,子范又能制作许多瓷器。依托这一生产技术,工匠不必学习复杂的刻花技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印花工艺的出现,使耀州瓷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大量精美的瓷器出现,占据了更大的市场。

耀州瓷纹饰的特点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同伴合着”青釉碗的纹饰由牡丹、莲花、蝴蝶等组成,造型精美、线条细腻。纹饰层次感明显,如同一幅水墨画。这些纹饰有着吉祥的含义:牡丹纹饰象征生活富足,莲花纹饰象征多子多福,蝴蝶纹饰则是祝愿夫妻二人比翼双飞、白头偕老。陈晓捷说:“从丰富多样的纹饰可以看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工匠不得不以繁复精美的纹饰吸引顾客。”

仅从稀有性角度看,采用印花工艺制作的“同伴合着”青釉碗并非孤品。陈晓捷说:“工匠制作出母范和子范,肯定不是只生产一件瓷器,当时,与这个‘同伴合着’青釉碗一同被制作出来的瓷器一定非常多。观察这件瓷器可以发现,其边缘还有明显的裂纹。从断裂的痕迹看,裂纹显然是在烧造过程中产生的。”

这件瓷器究竟有何魅力,得以在灿若繁星的耀州瓷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一级文物?陈晓捷介绍:“一般情况下,这类瓷器是以铭文为主题,纹饰主要起到衬托的作用,或纹饰占据瓷器图案的绝大部分,仅保留简单铭文。而‘同伴合着’青釉碗的铭文与纹饰则是相互衬托,融为一体。这在同时期、同类型的瓷器中是十分难得的。”

a854b58a81a3edd722b142d89b3f486e.jpeg

8月25日,游客在观赏“同伴合着”款青釉印花缠枝莲纹碗。

叁 千年窑火的创新传承

关于“同伴合着”青釉碗的具体用途,陈晓捷告诉记者:“根据这件文物的纹饰、铭文以及器形,我们推测,这件瓷器很有可能是夫妻双方在举行合卺礼时所用的酒具。”

合卺礼起源于周代。《礼记·昏义》记载:“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卺”是一种匏瓜,古人将匏瓜一分为二,用作酒具,象征夫妻同根相连。后来,人们用金、银、陶瓷等材料制成的器物代替匏瓜,酒具也演变为上宽下窄的形状。如今,不少地方在举行中式婚礼时,还保留着合卺礼的习俗。

耀州瓷是我国著名的瓷器种类,从唐代绵延至今,有1000多年的烧造历史,炉火至今未绝。位于铜川市印台区的陈炉古镇景区因烧造耀州瓷而声名远扬,被誉为“渭北瓷都”。当地几十家瓷坊仍生产仿制宋代瓷器纹饰、铭文、器形的各类酒具。

走进位于陈炉古镇景区的和平瓷坊,明亮的展厅内摆满了体现各个时期耀州瓷特点的瓷器。和平瓷坊负责人李和平介绍:“我们借鉴了‘同伴合着’青釉碗等宋代耀州瓷的器形、纹饰,创作了许多用于合卺礼等场合所用的酒具,很受顾客的欢迎。”

记者走访陈炉古镇景区发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有的瓷坊开始做起了电商和自媒体账号,瓷器供不应求。然而,这里的许多瓷坊并未选择使用印花工艺来制作瓷器,而是采用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刻花工艺。

099905792b5a83773c51ef71a7e532a9.jpeg

8月25日,铜川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捷介绍“同伴合着”款青釉印花缠枝莲纹碗。记者 王志辉摄

作为做了几十年耀州瓷的工匠,谈及对刻花技艺的坚守,李和平说:“印花技艺与刻花技艺均有优劣,并无高低之分。在古代,印花技艺能提高生产效率,让耀州瓷得以走进寻常百姓家。现在,我们既要做好日用瓷,也要做精艺术瓷。尽管刻花工艺需要工匠长时间的学习,但它也给予了工匠自由发挥的空间。刻制瓷器的过程,也是工匠不断融会贯通自己技艺的过程,工匠更能将各种巧思融入瓷器。”

在陈炉古镇景区永盛瓷坊,员工侯军涛拿起身旁的一个瓷碗向记者介绍:“‘同伴合着’青釉碗等文物为创新瓷器纹饰提供了坚实基础。我们不断在已发掘文物的纹饰上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年轻人的需要。例如这个瓷碗上的富贵牡丹纹,因为铜钱图案中有一朵牡丹,所以我们称其为‘有钱花’。此外,鱼化龙纹、婴戏纹等纹饰都是对原有文物纹饰的模仿和创新。”

近年来,陈炉古镇景区依托悠久的陶瓷烧造历史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侯军涛介绍:“我们除了销售瓷器,还提供参观和讲解服务。从制坯、修整再到施釉,游客可以在我们瓷坊看到完整的制瓷流程。院内还配有制瓷设备,游客可以在这里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瓷器。”

侯军涛告诉记者:“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活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学习传统纹饰,让耀州瓷更加贴近群众生活、被更多人喜爱。”(记者 王志辉)

记者手记

千年瓷都正青春

王志辉

罐罐垒墙,瓷片铺路,拥有1400余年制瓷历史的陈炉古镇景区,因“陶炉陈列”得名。漫步在陈炉古镇的街道,仿佛身处瓷器的王国。

采访中,和平瓷坊负责人李和平的经历动人心弦。他曾与考古学家们为复原耀州瓷烧造技术而潜心研究,办起瓷坊后,又数十年如一日为景区游客讲述耀州瓷的演变史。提及刻花技艺,李和平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从李和平的讲述中,可以看到他对耀州瓷发自内心的热爱。

在陈炉古镇景区,像李和平这样热爱耀州瓷文化的人还有很多。修鞋匠吴欢喜凭借一腔热爱,苦学陶瓷理论、查阅资料古籍,成为景区有名的讲解员;王家瓷坊负责人王战军家中摆满了各个时期的耀州瓷,他还向游客讲述耀州瓷背后的文化内涵;李家瓷坊负责人李忠楼将瓷坊打造成休闲度假的文化院落,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耀州瓷文化……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千年瓷都注入了新活力。

千年窑火不熄的奥秘,在于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文化传承既要深挖传统的根脉,也要舒展时代的枝叶。当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文化传播的节点,当古老技艺持续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传统文化便能在当代持续焕发新的风采。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