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不断“上新” 吸引公众与历史对话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31 08:12

efd8488de0c2b0fc8d07b850cfd76a38.jpeg

七月二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清理工作(资料照片)。

“轻轻刷,慢慢涂。”7月17日,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模拟考古实践基地,30名中小学生在研学老师蒋伟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用手刷给仿制陶俑清理泥土、涂加固剂。

作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汉景帝阳陵博物院2012年就在全省率先推出公众考古项目,普及考古学基础知识。截至目前,这个“考古课堂”线上线下累计吸引56万人次参与。

“建于2000多年前的汉景帝阳陵,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考古发掘工作最多、科学研究成果最丰富、保护展示体系最完善的西汉帝陵,集中反映了汉代社会物质文明,可以说是汉代物质文明的‘百科全书’。”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陈列研究部主任闫华军介绍。

打开这部“百科全书”,人们会发现,陶俑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

相比秦代陶俑,汉阳陵陶俑种类多样化、形象生活化。其中,着衣式铠甲武士俑可谓陶俑中的“大熊猫”,目前仅从汉阳陵考古发掘出土。

制作着衣式铠甲武士俑时,要先烧陶质躯干,再装木臂、穿衣物。由于陵墓遇雨水、土倒灌,陶俑身上的皮质铠甲和丝、麻服饰被泥浆包裹,与土融合在一起,形成疏松土化层,较难保存。因此,陶俑的加固保护一直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将这些珍贵文物更好地保护起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科技保护部副主任孔琳说,她和团队成员参与了为着衣式铠甲武士俑“保鲜”的全过程。

孔琳介绍,要想加固陶俑的土化铠甲层,就得找到相近的材质进行试验。为了模拟陶俑表面的土化铠甲层,他们团队在考古遗址附近取来与土化铠甲层成分相近的黄土。“用筛子一遍遍滤去石子杂草,仔细挑出小虫子。”孔琳说,当时,大伙筛土筛到手腕发酸,可看到最后筛出的土像面粉一样均匀,觉得苦累瞬间都消失了。

接下来,是更难的环节——制作试验样块。他们自制了钢结构压模,每次压制3块土样。为了让土样密度接近文物本体,光是制样就花了3个月。

土样做出后,就进入“保鲜配方”研制环节,即试剂的调配阶段。团队选用了3种丙烯酸酯类材料,按1%、3%、5%浓度调配出9种试剂,在样块上对每种浓度的试剂做平行试验和空白对照。

最具戏剧性的是性能测试环节。“第一批土样刷完加固剂,我们兴冲冲地看结果,没想到一拿起来就掉渣。”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科技保护部副研究馆员程蓓说,当时,大家的心都沉到了谷底。

“只刷表面根本不行,必须完全将样块浸泡渗透。”面对失败,孔琳冷静地修改了方案。调整方法后,第二批样块被浸泡进“保鲜液”。这一次,抗压强度数据终于达标,孔琳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激动不已。

如今,孔琳团队研制的加固剂已通过初步试验。令人期待的是,这套“阳陵方案”将应用于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为更多铠甲俑穿上“科技保护衣”。

借助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的地下遗址保护展示厅、全国首创的密闭环境保护模式以及现代科技,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文物在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环境里得到了精心呵护,游客能隔着玻璃与历史对话。

如今,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9所省外学校,以及德国汉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历史博物馆等7所机构开展了研学合作。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总监罗诺德表示,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和模拟考古场地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具有开展深度研学交流、人才培养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研学教育工作成果斐然,“姗姗来了——一个千岁美女”教育项目获评2022年“全球五佳教育实践案例”,“‘寻·溯’汉人足迹”汉文化研学课程获评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

“我们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探索更加丰富的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让更多人读懂这部汉代‘百科全书’。”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何倩说。(记者 张琪悦文/图)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