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告文学到银幕呈现——电影《旱塬》:再现麦浪里的金色传奇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21 08:13
电影《旱塬》剧照。 受访者供图
7月10日,以农业科学家李立科为原型的电影《旱塬》在合阳上映。影片取材于著名作家陈忠实、陕西日报原记者田长山的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由杨凌农科传媒集团策划出品。
《旱塬》是一部人物传记片,更是一部充盈着科学家精神与生活质感的写实故事片,通过讲述李立科心系群众、献身科学的感人故事,还原他的生活细节,展现老一辈农业科学家对我国农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扎根旱塬的农科专家
作为杨凌示范区首部本土投资拍摄的电影和首部聚焦杨凌农科专家的作品,《旱塬》承载着双重使命。制片人李俊辉介绍:“2021年为这部影片立项时,一方面是想让今天的观众,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看到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实干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以电影的形式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倡导社会关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策划之初,制作团队怀着对李立科的崇敬之情,力求真实还原那段艰苦却充满希望的岁月。
20世纪80年代,渭北粮食短缺。1981年,李立科递交了一份特殊申请:辞去陕西省农科院副院长职务,举家搬到渭北旱塬。“农民的饭碗端不稳,我们坐办公室写报告有啥用?”他来到合阳县甘井乡(今甘井镇),立志破解旱地粮食增产难题。
到合阳后,李立科立即深入农田展开密集调研。在休里村调研时,他注意到一小片长势特别旺盛的麦田。凭借丰富的农学经验,他迅速判断这是施用磷肥的效果。经过实地取样验证后,他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为了让百姓坚定“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的信心,李立科个人贷款15万元购回870吨化肥分发给各生产队,并逐村逐户讲解技术。他带着制作的小麦根系标本,奔走于合阳各乡镇,挨家挨户讲授磷肥配比方法。1982年,甘井乡小麦亩产从48.5公斤跃升至136公斤,创造了合阳小麦高产纪录。
此外,李立科还总结出“碾压提墒”、“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良种引进等方法。1991年,他的试验田小麦亩产437公斤、玉米600公斤。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其“研究对世界旱作农业有指导意义”。
此后,李立科带领团队推广烤烟、苹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及畜牧业,使合阳县亩均收入从100元增至3000元以上。他说:“爱上了农村、农业、农民和科研,要终生在此帮群众致富。”
1989年9月,李立科被确诊左上颌窦鳞癌中晚期。直到80余岁,他仍奔忙在渭北农田。2020年3月15日,李立科去世,享年86岁。群众送的“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牌匾,是其一生的写照。
跨越30余年的精神接力
1992年5月,《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评全国优秀报告文学。30余年过去,电影《旱塬》完成这场精神接力,再次呈现麦浪里的金色传奇。
《旱塬》2023年5月开机。两年多的时间里,剧组人员深入陕甘宁三省小麦主产区和渭北旱塬,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真实的环境中取景拍摄,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和感人故事。
李立科的扮演者曲国强说:“一看到剧本,我就被李老师的精神打动。为了演好这部戏、诠释好主人公形象,我们走访了许多地方,了解了他生活中的诸多细节,甚至试穿了他生前的衣物,感受他的气息。我希望通过表演,为大家展现一个更生动立体的农业科学家形象,让更多人被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并从中汲取力量。”
李俊辉透露,电影里所有涉及农业工作的数据,均来自合阳县官方记载。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将报告文学中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影像画面,让李立科的故事以全新的形式得以传播。
“拍摄中,我们牢牢把握一条:典型人物千万不能拍走样,不能假、大、空。”李俊辉说,“影片上映后,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说我们确实把李立科老师的精神拍出来了,看完非常感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樊志民说,李立科先生扎根渭北旱塬,竭尽全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了小麦产量,造福一方百姓。期望电影《旱塬》的上映,能够带动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观看影片后,称影片带来“意外的惊喜”:“影片凭借生活化的细节,深刻展现出科学家与农民之间的深层联结,让科学家精神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著名文艺评论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仵埂看后深有感触。他认为,李立科的奉献源于“对农民疾苦的切肤体验”。这使得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成功避开了“无根基的英雄”这类塑造模式。
记者 师念 见习记者 周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