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从何而来?《寻周记》今晚揭秘

来源:央视一套 2025-07-20 19:28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5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寻周记》,将于7月20日起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播出,央视频全网首播。

6bc42d3d51b7f5e0dfeb98cd65e3eba6.jpeg

周朝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三个王朝,其制度创新与文化繁荣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持久活力。纪录片充分利用陕西周原遗址、丰镐遗址、北京琉璃河遗址、山西大河口墓地等考古发现和研究新成果,结合《史记》《诗经》《尚书》等典籍文献记载,深入展现周人辗转奋斗、发展壮大、灭商立周、建立新政的历程,剖析其以农为本、民惟邦本、崇德尚文的理念和“以礼定序、以乐和众”等新制创建,阐释周朝对中华礼乐制度、政治思想文化等的塑造与深远影响。

d82540293b6664b02dd17cd1ef6cf774.png

△陕西宝鸡周原宫城南门发掘现场

周人从何而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先祖曾多次举族迁居,相关记载正逐渐被考古工作所证实。

4af102e10e5c645be8b9a0f239f80615.png

d6c93199b039715849ad22c124fdc0e9.png

△陕西出土的“周”字陶片

1959年,考古人员在陕西西安沣西马王村,发现刻有“周”字的陶片。后来,“周”字陶片又在陕西咸阳、旬邑、宝鸡等地出现。出土“周”字陶片的咸阳郑家坡遗址,为探寻后稷所居之“邰”提供了重要线索。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的植物和动物骨骼遗存显示,当时周人的主食可谓五谷丰富,而且饲养猪、牛、羊等牲畜,专家推测这一带很可能就是周部族居住过的古豳地。节目以“周”字陶片为线索,探寻周部族从“后稷封邰”“公刘迁豳”,到“古公迁岐”的辗转奋斗之路。

ed4e6d059aa016dd846f84fc08b5e3a1.png

△陕西旬邑枣林河滩遗址遥感地形图

a2d02774f5137780f9a6c5d4f06139a1.png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

周原遗址,是史籍记载“古公迁岐”的“岐下”所在。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占地175万平方米的城址遗迹、多座大型建筑基址以及复杂的人工水系。节目综合周原、丰镐、李家崖、寨沟、旬邑西头等众多遗址的考古新成果,透过高等级建筑基址、青铜器、甲骨文等重要文物,深入解读周人以农为本、崇德尚文的理念。

02fe81db3c2cab40571e3b15b5cdec26.png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王家嘴一号建筑基址

b8f83a5d9d4dfa072430478eec3a5b97.png

△周原遗址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地图

青铜器是周朝礼制的重要表征。无论是西周王都,还是分封诸侯国境内,都出土了大量周代青铜器。节目通过利簋、何尊、大盂鼎、大克鼎等60多件(组)青铜器及其铭文,结合北京琉璃河遗址、山西大河口墓地等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探寻周初的分封与土地管理、政令传达、军事调动等制度体系,并与古史对照、互证,揭秘西周“其命维新”的制度密码。

b5f573020bb8f83c66208a9df03941b7.png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何尊

1a17e4c2a58ab73184dadb43dd5be2b8.jpeg

△北京琉璃河遗址外城壕剖面

“以礼定序、以乐和众”的礼乐制度,体现在周朝政治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宫门三进与车马成列,彰显等级秩序;“天子九鼎、诸侯七鼎”,昭示君臣威仪;“佩玉修德”“出礼入刑”,规范道德人伦与法律约束……节目展示这些周礼面貌的同时,还通过“一鼎多牲”器物组合揭示周代祭祀秩序;通过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柞伯簋,呈现西周“大射礼”;通过何尊铭文中的“德”字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增加“心”字底的细节,窥见周人特别强调“有心之德”。众多考古发现,让周代礼乐制度变得清晰可见。

b8339942ec6916ff448c530da6db88d0.png

△周原遗址昔鸡墓出土盛有动物骨骼的鼎

9887491d87dc0b446ae0c64c64368207.png

△周礼中的牲礼与食礼等级

99ed40909be6a37ccac0307c7a997ad3.png

△河南博物院藏 柞伯簋

7a1c4046b00edfbbe166556e343e5f88.png

△何尊铭文中带“心”的“德”字

周代是中国众多典籍集中诞生的时代,《诗经》《尚书》《周易》就是其中的代表。虢季子白盘中的111字铭文,记录了2800多年前的一场战争,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其铭文多以4字成句,简洁优美,极富韵律,与《诗经》的风格非常相似。节目综合新的考古成果,首次从青铜铭文、简牍和甲骨文,乃至陶器上的刻符,揭秘“更早”的《易》、竹简版的《诗》,还有青铜铭文中的《书》,在金文、竹简与传世典籍的对读中,窥探西周“郁郁乎文哉”的文明光华,及其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45cacef9d298f9ef46a5091773911a5b.png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虢季子白盘

daf0fed1378f085f25dac3611569ce47.png

△出土于周原遗址的易卦符号甲骨

多项最新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将在节目中呈现,包括首次以空中测绘与数字建模结合的方式,完整展示周原遗址宫城、小城、大城环套式三重城垣;根据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作册奂卣铭文“太保墉燕”,实证此地为燕国最初的都城,并通过对人骨古DNA检测,还原出西周父系家族结构。

941047dd652090935c97b636f7d7b68f.png

△周原遗址三重城垣示意

e9e8c7eb1bd2bb2e01b2844584ca9a51.jpeg

△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作册奂卣盖上的铭文

《寻古中国·寻周记》摄制组实地拍摄了陕西宝鸡周原、西安丰镐、榆林清涧寨沟、北京房山琉璃河、山西翼城大河口霸国等多座遗址,深入采访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考古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0多家文博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结合一个个遗址、一件件文物,讲述先周与西周的故事。

52fa91ecdfa104196951b42e53680230.png

△山西临汾翼城大河口墓地

489a4dc1a743fd4830cb7e44698bb4f9.png

△北京琉璃河遗址外城壕

《寻古中国·寻周记》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对建筑遗址、青铜器、甲骨文等重要文物进行3D立体还原,让遗址、文物“活”起来;打造主持人沉浸式、互动性讲述场,与典型文物、文明元素、历史事件融合呈现,有机互动。

aca8381d46c454ae4c035cc09e99f002.jpeg

8150a79a1ce971d881c849c7bcf99078.jpeg

央视网等总台新媒体平台,于7月20日起,与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同步播出《寻古中国·寻周记》。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