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追寻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传承初心、增强“四力”培训班(第一期)侧记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15 08:17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党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

7月8日至11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记协承办的传承初心、增强“四力”培训班(第一期)在延安举行。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各省区市主要新闻单位的80余名青年骨干编辑、评论员参加了评论写作培训。

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回延安,深意何在?以“评论”开题,用意何在?

因为延安有我们共同的根,因为延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因为延安精神永远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新闻工作作为舆论场的“定音鼓”、思想领域的“风向标”、凝聚共识的“强磁场”,其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明辨是非,在回应关切中引导社会情绪?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做强主流舆论,打造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评论品牌?

聆听、参观、调研,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学员们一起寻找党的新闻工作者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与使命担当。

在历史的现场体悟初心使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华社与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边区群众报社等党的新闻宣传机构扎根延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简陋的窑洞里以新闻记录时代风云,用评论激发革命斗志。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再现了那段光辉历程。

学员们看得仔细、听得认真。来自江西日报社的评论员邹沛感触尤深:“延安时期的评论,党性鲜明、洞察深刻,人民情怀真挚感人。作为党报评论员,我要用好自己手中的笔,把党的主张讲清楚,把人民的心声传递出去,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作品。”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解放日报”的石刻前,解放日报社记者、评论员林子璐停下脚步仔细观看,并拿出手机拍照。她说:“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触摸到的是历史的温度,更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与使命担当。此次来延安,就是要汲取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重温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聆听专家以《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为题的报告……通过参观学习,学员们深刻感悟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使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在知识更新中提升全媒体时代评论素养

4天时间,8场报告,座无虚席,甚至连走道临时增加的十几把座椅都坐满了听众。

授课的老师包括来自新华社、环球时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日报、重庆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和从业者、网络“大V”,内容深度聚焦评论工作的热点与难点。

“网络时代的舆论场博弈:评论写作的流量密码”

“新闻评论的时度效——主流媒体评论写作的实战解码”“评论写作的‘破’与‘立’:九获中国新闻奖的创新之道”……

历史与现实相对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老师的讲述鞭辟入里、深入浅出。

“几天时间里,我重温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初心,学习了大咖们的实战经验,拓宽了业务理论维度。”新华社国内部评论室编辑刘阳说,“各位老师都指出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我认为,做评论要有政治高度、民生情怀,坚持为时代立传、为人民发声,多想一想百姓的痛点难点。”

“老师们的授课有趣、有料,比如细节之处见真章、选题和角度的大小之辨、坚持个性化创作等内容,让我产生很多共鸣,也让我深受启发。”澎湃新闻评论员王磊表示。

“越听越兴奋,越听越意气风发。”农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郭少雅说,“在媒体面临系统性变革的当下,党的新闻工作者要更加主动地寻找主阵地、占领主战场。受众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去;受众喜欢什么样的呈现形式,我们就应当用什么样的新闻产品做好党的新闻宣传工作。”

……

课堂上,大家积极交流,学有所获、思有所得。

践行“四力”,练就担当重任的“铁肩膀”

盛夏时节,位于延安市河庄坪镇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赵家岸村绿树成荫、生机盎然。

近年来,河庄坪镇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挖掘整合文旅、农特产品等资源,走出一条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7月10日,学员们走进赵家岸村,现场观摩兀里红谣民宿集群,深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正大宏园林花卉基地等项目现场采访。

“不到现场不写稿,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记者的所有实践都要从迈开脚步、增强脚力开始。”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拓浪浪说。

“同样的一个事实、一种现象、一个场景,记者需要独具慧眼,敏锐地从中看出不一样的门道。对新闻事实应看得更远一些、更准一分、更深一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编辑李雪琴跟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培训班结业时,8名学员代表在结业式上分享了学习心得。

“无论何时,党的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到现场去”“下真功夫苦功夫锤炼笔力,认真对待经手的每一篇稿件”“让文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4天的学习,学员们收获满满、信心满满。培训班举办地延安清凉山传媒培训学院门前那块巨石上镌刻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仍将激励他们紧握接力棒,将新闻评论作为前进的号角,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敏锐的洞察、更深邃的思考,为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奏出最强音!

(记者 董渺)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