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生活的原汁原味,记录朴实真挚的情感,陕西“百优”作家—— 用好作品立足文坛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15 08:13

还原生活的原汁原味,记录朴实真挚的情感,陕西“百优”作家——

用好作品立足文坛

0cc8576fa34bb8b37327e99abc9a3025.jpeg

“百优”作家李东(左)在留坝县采访(资料照片)。

为加强陕西中青年文学人才队伍建设,陕西省作家协会从2016年开始扶持“百优”作家,每5年一批。

“百优”计划实施以来,陕西作家潜心耕耘,创作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优秀作品,获得了多个国家级重要文学奖项,不断擦亮“文学陕军”品牌,续写陕西文学的辉煌。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2024年底,“百优”作家李东为创作关于汉中市留坝县紫柏街道小留坝村的纪实文学,到小留坝村实地走访3周,采访20余人,其中包括民宿管家、种植户、养殖户、返乡创业者、致富带头人,以及见证村庄发展的老党员、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干部等。

这部纪实文学作为“‘一村一特色’——看乡村振兴陕西样本”项目中的一本,目前已进入出版流程。李东说:“通过采访,因地制宜的乡村发展新模式、新经验和动人的故事,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希望我的书写能将这种新风貌呈现,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2024年,“百优”作家周文婷被中国作家协会评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优秀作家。周文婷曾参加第八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获陕西省文化艺术节诗歌类一等奖等奖项。她说:“生活永远是我们最好的导师。我在陕北穿着石油人的工服,经历感动、拼搏,是奔腾的生活赋予我作为一名写作者的灵感,并将它付之笔端。”

为促进更多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近年来,省作协在照金、吴堡、延川等地设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点,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生活体验地、灵感来源地、创作首选地。

锤炼打磨 精益求精

“预计6月底,我的新书《从修剪工到群众演员》将出版。这本书2014年开始创作,2024年才写完,书中部分篇章在《天涯》《延安文学》《中国作家》《延河》等杂志发表过。”5月10日,“百优”作家陈朴告诉记者。

2004年到2013年间,陈朴先后辗转西安、东莞、咸阳、常州、宝鸡等地,当过工人、书城批发员、保安等。《从修剪工到群众演员》讲述的就是这段时间的经历。

“百优”作家黄海兮的小说集《雕花》目前出版在即。该书包括《大冶》《大雨淋湿天空》《本香》《雕花》《星辰,夜晚中醒来》《生字录》《药引》等7个作品。

正如《雕花》责编所说,小说看似疏于技巧,实则意在化繁为简,还原生活的原汁原味。黄海兮的小说尽管内容不那么激烈,却能深入人心。

近年来,省作协每年都要举办改稿会,邀请贾平凹、白烨、施战军、程绍武等“百优”导师通过书面改稿的形式,从主题立意、内容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文字等方面深入点评遴选出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

去年,“百优”作家出版作品37部,其中包括小说14部、散文集2部、诗集6部、儿童文学10部、报告文学3部、人物传记1部、随笔1部。王晓云的长篇小说《魔芋姐姐》、王闷闷的长篇小说《游牧》、惠潮的长篇小说《南庄的梦想》、丁小龙的小说集《渡海记》《乘风记》等出版后获得文坛和读者的广泛赞誉。

陕西文学院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1月《后浪·第二期“百优”作家丛书(第一辑)》正式出版,大力宣传了第二期“百优”作家及作品,反响热烈。同年8月启动了《后浪·第二期“百优”作家丛书(第二辑)》的编辑出版工作,最终选出9部作品,丛书预计2025年底出版。

精品力作 书写时代

4月27日,“百优”作家龙少的组诗在纯文学期刊《星火》发表。今年以来,龙少的《霜降这天》《无数个午后》等组诗分别在《当代》《诗歌月刊》《北方文学》《绿风》等刊登。

2024年9月19日,龙少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第21位驻校诗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评价:“作为陕西籍诗人,龙少让我们看到了西北诗人的江南气质,表明诗人的个性是超越地域的。龙少未来的写作之路值得期待。”

4月11日,第五届“大家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昆明举行,“百优”作家陈仓中篇小说《1984年的青春》获小说奖。陈仓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六届柳青文学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等各类文学奖项30余次。

“百优”作家凭借优秀文学作品获得了各类文学奖项,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024年获得省市级以上各类文学奖项和荣誉47项。其中,左右的《追光的耳朵》获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金奖,王闷闷的《日久天长》获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铜奖。

正如陈仓所说:“陕西是文学大省,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文学大家,像一棵棵大树、一座座灯塔,给了我无穷力量。成为‘百优’作家后,得到了多方面的资助与扶持,我希望今后能够写出更多优秀作品,无愧于家乡、无愧于时代。”

记者 师念文/图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