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两款新型火箭发动机研制成功怎么实现?

来源:航天科技集团六院 2025-05-13 10:47

——2025年4月26日,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首次进行整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发动机方案论证到整机试车,只用了7个月时间。

——2024年12月8日,9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首台整机点火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动机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从研制启动到整机试车成功更是在半年时间内完成。

研制周期短、IPT协同设计、3D打印技术运用其中,大推力、高推重比、可重复使用……上面两款适应航天强国建设需求、满足商业火箭发射需要的新型动力产品,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践行“数字世界多轮迭代,物理世界一次成功”创新理念的生动注脚。

技术“破圈”新领域连下两城

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欲站科技前沿、行业顶端,必须不断开辟液体动力新领域。要保障国家重大任务顺利实施,也要着眼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2024年、2025年“商业航天”接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集团公司迅速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集团公司第九次工作会上提出要把握商业航天发展趋势和特点,加速布局商业航天。

图片

此前,六院在2023年便已开始发力商业航天,发布3款为商业航天量身定做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近年来,六院不断将在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雄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航天发展的胜势,加速推进可重复使用发动机技术迭代,9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应运而生——采用新型喷注器、轻质高转速涡轮泵新技术,具备50%~105%大范围变推、多次可重复使用的能力,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及大运力商业火箭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同样为研制可重复使用火箭提供关键核心动力的14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是我国目前最大推力的开式液氧甲烷发动机,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及大运力火箭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一年时间内,完成两型发动机成功研制,“国家队”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近年来,六院做好基础前沿及颠覆性技术布局,建立“技术极限摸底、研发极速迭代、产品极致改进”的工作机制,为实现“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角色转换做好技术储备,用性能领跑的“国之重器”,回答新时代给予航天液体动力的发展命题和创新考题。

创新“破茧” 加速实现从0到1

问:面对新型动力研制的重重难题,如何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发动机产品?

答:创新研制手段,实现敏捷迭代、快速研发。

2024年6月20日,六院召开9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启动会,明确6个月后进行首台整机试车的目标,这是六院火箭发动机研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挑战。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等多重压力,研制队伍快速分析产品技术和服务要求,梳理产品研制关键点,采用成熟产品+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思路,仅用10天完成了发动机研制策划,形成一本全院共用的发动机研制计划台账。通过设计、生产、试验单位密切协作,最终实现6个月内完成方案论证、图纸下发、产品试制、10余项大型试验验证、整机点火成功,其过程堪称一场“极限挑战”。

同年开展的还有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工作。为满足快捷低成本运输对大推力高可靠重复使用动力的需求,于2024年9月正式开始研制发动机,当月完成方案论证,11月图纸下厂,次年3月首台产品交付,4月首次整机试车成功。就是在这种节奏下,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用7个月实现了“从0到1”的快速研制突破。

图片

一次次成功研制充满“速度与激情”。六院研发团队打破传统研制壁垒,以数字化手段高速迭代方案设计,在设计仿真全覆盖的基础上采用组件联合仿真分析,以最短的时间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在制造工艺上,充分发挥3D打印技术在缩短研制周期与复杂结构制造上的优势,主要组合件中均有3D打印工艺的零件;在试验能力上,编制试验数据快速分析工具群,做到试验结束半小时内完成所有必要数据分析,极大提升了分析精度和试验效率。

一系列“不让设计等产品,不让产品等能力”举措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新型动力产品的高效研制。

改革“破冰” 蓄积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传承,也是使命;改革是路径,更是担当。

六院坚定履行强军首责,聚焦“发展航天、动力先行”使命,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以“八年九机”为代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发工作,特别是20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可重复使用发动机等要快速迭代、全面突破技术难点。

图片

从图纸会战到数据洪流,六院把发动机加速研制作为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基础前沿技术的布局和攻关,构建适合于液体动力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培育发展壮大具有液体动力特色的新质生产力,让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加速实现“双向奔赴”。

改革创新的每一个足迹,都是液体动力成长的生动印记。六院将用“有解思维”为高质量发展破冰,以格局之新蓄积发展之力,引领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劈波斩浪、顶风前行。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