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星辰大海的“西安力量”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5-11 08:11

a83f932f4f58bce8d331f0f19108ad59.jpeg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科研人员正在调试产品 受访单位供图

开栏语

航空航天的“大国重器”、强劲增长的新能源车、迅速崛起的光子产业……西安越来越多的“硬核成果”闪耀在各个领域。《西安晚报》今起开设“西安力量”专栏,聚焦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亮眼成绩,展示西安硬核担当。

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漫漫征途上,中国航天一次次创造着举世瞩目的奇迹。从载人航天的稳步推进,到深空探测的勇敢开拓,大国重器的背后都有着西安力量的深度参与。这座古老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正以其深厚的科研底蕴和不懈的创新精神,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强心脏”助力航天器奔赴宇宙

火箭发动机,被视作火箭的“心脏”,为航天器的升空和飞行提供着不可或缺的动力。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便是“心脏”的制造者。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到神舟飞船,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航天六院研制的全系列动力系统,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从上世纪 60 年代起步,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一路突破了从常规推进剂到高能低温推进剂、推力从毫牛级姿轨控发动机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等一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和核心技术,研制出了上百种适用于长征系列火箭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满足了从常温到低温、串联到捆绑、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的需要,为航天事业提供了强大可靠稳定的“中国心”。

“生命之塔”守护航天员生命安全

载人火箭顶部的逃逸塔,被形象地称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它肩负着在火箭发射升空阶段出现重大故障时,帮助航天员安全逃生的重任。而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整个逃逸系统中的发动机,全部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研制。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展以来,航天四院研制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固体发动机,参与了神舟系列的多次无人、载人飞行和交会对接任务,每一次都圆满完成使命,用可靠的技术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作为我国固体动力技术的领军者,航天四院的固体发动机也在宇航运载领域中也被广泛使用,并且在多次航天发射中屡建功勋,为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撑。

搭建“太空天路”实现“天地对话”

在茫茫宇宙中,让航天器与地面保持实时通信,实现“天地对话”是航天任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就承担起了搭建这条“太空天路”的重任。他们研制的中继终端、天线网络、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等重要产品,如同忠诚的“通信使者”,确保飞船和地面永不失联。中继终端通过中继卫星建立起航天器与地面的通信链路,实现航天员与地面的语音、视频、邮件传输,以及科学实验数据下传和整舱遥测传输等功能,中继终端与天链中继卫星建立的天基测控通信系统,使地面对飞船的测控覆盖率接近100%,有力支撑了各项任务的圆满成功。

箭载计算机是火箭控制和精确入轨的关键保证,被称为火箭的“最强大脑”,这枚大脑的研发者便是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最强大脑”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箭体参数录取、飞行轨迹误差修正,以及控制指令输出等多项复杂的控制任务,确保火箭的稳定飞行,而中央处理单元好比“大脑”中的神经元,高速数据交换通道则好比“大脑”中的神经网络,将各个独立的中央处理单元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完成箭载计算机的飞行控制任务,做到精准控制、精准入轨。

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五星红旗展示影像,鲜艳的五星红旗再次闪耀月球,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而这张五星红旗的照片,就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搭载于嫦娥六号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上的有效载荷之一 ——全景相机拍摄的。从月球到火星再到浩渺深空,从长征到神舟,从嫦娥到天宫,西安光机所研制的特殊“眼睛”带我们看到了茫茫宇宙的浩渺神秘,见证着中国人迈向深空的每一个历史时刻。

西安科研力量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不仅是一个个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更是对国家航天事业的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 如今,西安力量正以“硬科技”实力诠释着中国航天的星辰大海之梦, “科技蓝”带着梦想之光,不断闪耀在西安的追赶超越之路上。 (记者 关颖)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