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丨梁家河:产业兴旺后劲足 幸福光景日日新

来源:群众新闻 2025-04-08 08:07

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7年时间里,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我无数关爱,使我受益终生。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

——习近平

e515176bc862a6c3a2916db2b6ac2c38.jpeg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群山环绕的梁家河村,河水悄然解冻,柳枝发芽,青草露头。

72岁的梁家河村老支书石春阳精神矍铄。3月28日一大早,打扫完庭院,回到窑洞,望着墙上与习近平总书记的3张合影,石春阳心潮澎湃。“总书记回梁家河的情景历历在目。10年来,在村民们的踏实奋斗中,村子更美了,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念山念水念亲人,大家时刻挂念着总书记。”石春阳说。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他魂牵梦绕的梁家河村,看望慰问这里的父老乡亲。

乡情切切,嘱托殷殷。

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殷切嘱托、美好祝福,始终温暖着梁家河父老乡亲的心,激励着大家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创造幸福生活。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近年来,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通过大力发展高标准苹果示范园、打好乡村旅游牌、办起新“四社”,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和“旅游饭”。如今,梁家河村产业兴旺后劲足,幸福光景日日新。

1867571ca3629bd24cffaa573a6a1291.jpeg

夏日里满目葱茏的梁家河村(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管好一片园 挑起“金扁担”

一场春雨过后,沉睡的黄土地舒展筋骨,散发出阵阵泥土的芬芳。

“春季是果树腐烂病防治的关键期,要抓早动快……”3月28日,果园里,梁家河村监委会主任王军民为村民讲解果树管理要领。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木军塬上,村民正忙着清园、施肥,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61岁的王宏荣是梁家河村苹果产业的受益者。“10年前,我们家种上果树,那时候技术还不过硬,管理也比较粗放。好在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我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更加坚定了。”王宏荣说,为了管理好果树,他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一有空就扎进果园里。

“如今,17亩果园每年收入10多万元。家里攒了钱,还给娃娃在县城买了房,日子越来越好了。”王宏荣谋划着,将17亩红富士苹果陆续更换为矮化密植的新品种,不断提高收入。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村,特意去看山梁高处的苹果种植园,叮嘱乡亲们:“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

苹果树在延安“扎根”,可以追溯到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昔日“一株苗”,今朝果满园。如今,苹果已成为陕北群众的“致富果”,苹果产业大踏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

“只有低调、务实、不张扬,持之以恒推动苹果产业发展,才能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巩保雄说。

10年来,梁家河村村民牢记嘱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在探索中打造出千亩现代果业示范基地;围绕打造绿色生态循环苹果示范园区,在果园中推广现代设施设备,通过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果品品质,该园区成为全县乃至延安市智慧管理示范园。

勤劳的庄稼人深谙种地之道。“做事关键要‘实’,种地也是如此。果树到了该用劲儿的时候,咱们要给足养分,让果树好好生长。人不哄地,地就不哄人。”这段时间,产业大户王泉在抓紧时间施芽前肥。

王泉经营着56亩果园,还未到盛果期,去年每公斤苹果能卖12元多,总收入10多万元。

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了,可王泉始终没有忘记踏实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从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一步一个脚印,带着村民修大坝、挖水井、建沼气池,改变了梁家河的面貌。只要踏实干,生活就有希望,就能过上好日子。”王泉说,“今年,我谋划着将家里果园改造升级,让果园科技含量更高、管理更高效、种出来的苹果品质更好。”

如今,梁家河的果园里,智慧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参数,管理更加科学精准;树根处,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让营养供给更充足;树顶部,高标准防雹网实时应对恶劣极端天气……科技助力,让梁家河的苹果更加香甜。

2024年,梁家河的苹果产量达1305吨,助力村民增收730.8万元。红彤彤的苹果,正成为梁家河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幸福果”。

打好“旅游牌” 铺就致富路

春风送暖,万物生辉,藏在山沟里的梁家河村已然热闹起来,村道上随处可见慕名而来的游客。

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走进这个“缩影”,知青井、知青旧居、知青淤地坝、沼气池见证了这里乃至中国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月25日,村民刘金莲家的院子里,游客络绎不绝。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时就住在您的家里?”来自西安的游客张灵问。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刚到梁家河时,就住这孔窑洞。”刘金莲回答。

推开知青旧居的木门,右手边是长长的土炕。煤油灯、旧式木桌、铺盖卷儿、泛黄的报纸……屋里的摆设,还原了当年知青插队时居住的场景。

窑洞里的故事让人感动。在窑洞前,刘金莲给大家讲述在艰苦岁月中,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乡亲们创业奋斗的故事。

来自南京的游客宋启刚感慨:“实干就是办法。当年,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建设梁家河,为这里的群众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近年来,参观知青旧居的人越来越多,刘金莲吃上了“旅游饭”,在院里开了小商铺,售卖红枣、小米等土特产以及布鞋、布老虎等手工艺品,生活越来越富裕。

时光回溯到10年前。

2015年2月,经过全体村民讨论,梁家河村要成立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村上聘专家、做规划,建起知青生活体验园、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传统耕作实践园,恢复了知青旧居、沼气池、铁业社、代销店……同年5月1日,延川县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并投入运营,当日接待游客6000多人次。

经过10年发展,梁家河旅游产业蒸蒸日上,不少村民返乡创业,像刘金莲一样吃上了“旅游饭”。今年35岁的梁强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村子发展滞后,年轻人外流严重,大家都不愿意回来。现在可不一样喽!”梁强说,10年前,他还在外打工,现在已成了村里的“致富明星”。

梁强是农家乐“梁家小院”的经营者。这些年,他把农家乐越办越红火。“游客最多的时候,这里日均客流量在600人次左右。”梁强说,如今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村子面貌焕然一新,变绿了,变美了,村民也富裕了。可在梁强心中,干部群众低调务实、踏实奋斗的精神始终没变。

梁强说:“常听长辈说起,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群众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故事。这些年,村上的变化离不开干部的勤政务实和村民脚踏实地的奋斗。作为梁家河人,我一定把前辈传承下来的低调务实、踏实奋斗的精神发扬光大,建设好我们的美丽乡村。”

好日子越过越有奔头。2015年至2024年,梁家河村共接待参观游客约600万人次。乘着乡村旅游的“快车”,梁家河村不少人和梁强一样选择回乡创业。

“90后”石磊回来了。2016年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西安工作,看到村子日新月异的变化后,便在2017年决定回家乡发展。

几年里,石磊一步步成长,在梁家河村入了党,成为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并担任村旅游公司董事长,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

2024年,梁家河村共接待游客32.88万人次,带动村集体收入608.4万元,从事旅游服务的个体经营户总收入达387.4万元。

“近年来,家乡的发展给年轻人创造了广阔天地,他们陆续回来建设家乡。我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多年轻人回乡。”石磊说。

“把村子建得越来越美丽”,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梁家河村复信中的殷切期望。

近年来,梁家河村硬化通村道路8.1公里,维修新建边沟5950米;绿化美化进村道路沿线、村庄周边护坡;开展杂乱线缆专项清理……在发展旅游的路上,梁家河村正努力书写好新时代新征程的“答卷”。

办好新“四社” 产业“步步高”

“当年,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想方设法改善群众生活。他先后组织群众建起了缝纫社、代销店、磨坊和铁业社……”3月19日,梁家河村史馆内,讲解员李东展正在为参观者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组织群众创办“四社”、改善村民生活的故事。

在村史馆背后的小山坡上,有一座宽敞明亮的院落。院落里,缝纫机连续运转的“嗒嗒”声不绝于耳。这里是延川梁家河丰源服装有限公司,工人正赶制延长石油集团的工装。

“我们一共23人,分成两组。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下午五点半下班,工资按件计费,每月下来能挣3000元左右。”正在缝纫机上压线的员工吴桂萍说,“我家住在县城,公司提供一日三餐,还有早晚接送的通勤车,顾家顾娃都方便。”

从缝纫社到服装公司,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延川梁家河丰源服装有限公司2024年产值达960.76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万元。

苹果、红枣、杂粮……在梁家河村“延尝食优”农产品加工基地,工人常荣和同事在生产线前将农产品打包装箱。2021年,延川县文安驿供销合作社聚力服务乡村振兴,在梁家河村建成占地37亩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年生产农产品6000多吨,产值2000多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60多万元,成了现代“磨坊”。

如今,“磨坊”故事有了更新的演绎。在文安驿镇下驿村,梁家河村与陕西荣民集团共同建设的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农产品深加工厂项目已经竣工。项目负责人朱文辉说,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可直接带动就业超50人,持续增加梁家河村集体收入。

当年,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在梁家河村留下来的优良传统是“根”和“魂”。后任的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踏实苦干的作风一代传一代。

“如今,我们接过‘接力棒’,办好新‘四社’,持续推进村上各项产业提质增效。”梁家河村第一书记惠毅德说。

当年,给社员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的代销店,如今也“走”出梁家河村。在离村口不远的延延高速公路文安驿出口处,梁家河村与延长石油集团合作建起了一座综合性加油站,每年为梁家河村集体带来15万元的收益。

离加油站2公里处,是延川县创新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这里挂牌成立了新时代的铁业社——延川县梁家河村铁业社。

“在延川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延川县创新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和梁家河村铁业社联营共建。目前,我们主要生产石油装备,合作单位有中海油、大庆油田,还争取了国家电投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2023年,公司产值达到8000万元,2024年,产值过亿元。今年订单已经签订,可以全面释放产能,预计带动梁家河村集体增收200万元以上。”延川县创新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红东说。

在新时代,奔好日子。梁家河人的脚步始终未停。

“要想让梁家河村永葆发展活力,就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要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做村民之所盼,持续新作为,让梁家河村的明天更美好。”惠毅德说。

新时代,接续奋斗的故事在传承、在延续。

近年来,梁家河村强化与延长石油集团等企业合作,支持延川梁家河丰源服装有限公司扩产增量,推动加油站提质扩容,促进铁业社向外拓展业务,不断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2024年,村集体收入1044.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7元。

如今的梁家河村,山水间屋舍俨然,柏油路纵横贯通,村民眼中闪耀着自信的光芒。从环境整治到产业振兴,从文化传承到基层治理,新时代的文明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铺展,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变成现实。

我的心里话

梁家河村老支书 石春阳

这几年,村子的发展日新月异。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苹果产业日益壮大,乡村旅游越办越红火,新“四社”蓬勃发展。群众增收的路子拓宽了,年轻人也回到村里创业就业。大家都说,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光景一天更比一天好。请习近平总书记放心,我们会把美丽村庄建设好,把日子越过越好! (群众新闻记者 王婕妤整理)

记者手记丨“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

当春日的阳光洒在梁家河的土地上,这个陕北小村庄从寒冬的沉睡中苏醒,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进入村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蜿蜒的道路宽敞整洁,道路两旁树木整齐排列,窑洞院落错落有致。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深切感受到,低调务实、踏实奋斗的精神始终刻在梁家河村村民的骨子里。

“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尽管已是产业大户,果农王宏荣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春天来了,他忙着修剪果树。为了种出品质更优的苹果,他还积极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经常通过网络向农业专家请教。从最初的几亩地,到如今成规模的产业,每一步都浸透着辛勤的汗水。在梁家河,像王宏荣这样低调务实、勤劳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用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作为新一代梁家河人,返乡青年梁强和石磊传承了老一辈踏实奋斗的精神,依托村子给予年轻人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凭借辛勤付出和聪明才智,把村子建设得越来越好。

梁家河人的幸福生活,同样离不开村干部的辛勤付出。从老支书石春阳到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巩保雄,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梁家河村第一书记惠毅德的一本本驻村日记里,记录了他在梁家河8年间,一心扑在村子发展上的点点滴滴。“能为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做实事,让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再辛苦也值得。”惠毅德坚定地说。

我们采访结束要离开村子时,耳边传来村民自信爽朗的笑声,那是对幸福生活的满足,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梁家河人始终牢记嘱托,埋头苦干,努力走好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奋斗路上日日新。(群众新闻记者 王罡 王婕妤)

记者 王罡 王婕妤 陈宏江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贺秋平 延川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干轩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