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秀、首飞“双”圆满!六院研制的新型发动机助推长征八号改发射成功

来源:航天科技六院 2025-02-12 10:02

北京时间2月11日17时30分,海南文昌发射场,又一次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荣耀时刻。 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简称“长八甲”)点火升空,随后,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作为中国新一代“长征”运载火箭的“首秀”,长八甲的成功发射意义非凡;而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新型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YF-75DA同步完成首飞,更为液体动力再添一员“猛将”。 新型火箭与新型发动机携手奏响首飞成功的乐章,也为即将到来的元宵佳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喜庆与荣耀。

图片

作为长征家族的新成员,长八甲不仅延续了“前辈”的辉煌,更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由芯一级、芯二级以及两枚助推器构成。六院为本次发射用火箭提供了4台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2台YF-75DA氢氧发动机以及一套辅助动力系统。相较于“长征八号”火箭,“长征八号甲”火箭运力提升显著,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7吨级,运载能力更大,运载效率更高。 凭借“性能先进、成本低廉、可靠性高、发射迅速”等优势,进一步提升中低轨有效载荷发射能力,满足了我国未来通信、导航及遥感等发射任务的迫切需求,是中国未来中低轨主力火箭之一,而这些都得益于,在结构和动力双重升级的长八甲运载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图片

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历史,靠的是自立自强、持续创新。既然是改进型火箭,就面临着运载能力提升、可靠性提升等需求。此次“升级”的一大亮点就是火箭用上了新型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YF-75DA,它为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提供了一款通用型产品。

图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适应长八甲这款新型火箭箭体结构、运载能力等的新变化新要求,六院最新研制的YF-75DA发动机从推力与重量两方面实现迭代升级。首先,YF-75DA发动机推力在YF-75D发动机基础上提升超过10%。为了实现大幅度的推力提升,六院研制团队进行了结构和系统设计优化,并对组件适应性和安全性开展了全面的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确保发动机可以高可靠工作。其次,推力提升了,重量也在做减法。对于上面级发动机而言,发动机重量减轻多少,卫星载荷就能增加多少。研制团队通过系统级优化设计,减轻了发动机重量,大幅提升了推重比,提高了火箭的有效运载能力,使我国氢氧火箭技术水平跃升至世界前列。

图片

“新”无疑是本次任务面临的最大挑战,产品新、状态新,还有新年。蛇年春节,恰逢火箭发射前的冲刺阶段,正月初六试验队员已经奔赴靶场,走向工作岗位。六院试验队员们依靠对任务节点的精确把控和高强度投入,对照发射场质量确认及流程精细化要求,拟定了全流程作业书,覆盖从产品进场至点火发射的每个环节,确保不出一丝一毫的问题。在各项测试操作过程中,确认人员岗位、确认项目、确认时机、确认要点,按照表格化进行管理,实现了全过程质量确认,将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贯穿始终。

图片

面对发射任务中24小时停放及二次点火等高风险场景,六院研制团队通过方案优化,解决了低温阀门长时间工作稳定性问题。在复杂流程验证试车过程中,模拟发射推迟的两种故障模式,验证了箭上与地面系统的协调性,为实际发射提供了可靠性保障,此外,针对海南特殊的气候环境,研制团队还对发动机组件进行防潮防水处理,并通过验证措施,确保发动机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

图片

每一次发射任务的成功,每一台发动机不断创新、持续突破的背后,是每一位六院人的拼搏与奋斗。

长八甲成功首飞,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运载火箭家族的又一次壮大,也使其在后续任务中,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随着长八甲的投入使用,六院研制的发动机助力其成功的同时,也在围绕推力提升、闭式增压、使用维护等方面进行优化,推动新一代运载火箭创新发展,在中国航天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行且愈坚,为航天强国建设注入更加强劲的澎湃动力。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