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写寒假作业 学生用上了AI 你怎么看?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2-11 08:05
临近开学,有家长发现,孩子在偷偷用AI工具“赶”寒假作业。
“前几天我查看儿子的作文本时,发现里边有两篇作文不像是儿子能写出来的,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承认是DeepSeek写的,他照抄了下来。”家住太华北路的王女士说。在某医院工作的蒋女士最近偶然发现,针对寒假作业里不会做的数学题,上高二的女儿集中用AI工具查询了答案。
AI技术的普及,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为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孩子用AI“写作业”“找答案”的现象,也让不少家长感到深深担忧:如何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丧失主动独立思考能力?
家长担心:孩子对AI“代写作业”产生依赖
发现上二年级的儿子用AI写作文时,王女士起初很生气,但她冷静下来后觉得,孩子能快速接受和利用新技术,也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
王女士告诉记者,她让孩子演示了一次如何用AI工具写作文。孩子打开DeepSeek软件,输入题目要求“写一篇寒假趣事作文”。DeepSeek“深度思考”后,写了一篇《厨房里的“雪仗”》。王女士仔细一看,写得真不错,内容生动有趣,用的都是“童言童语”,而且“深度思考”和写作过程非常快,只用了22秒。
“孩子没有手机。周末和节假日,他会用我和他爸爸的手机玩游戏。孩子坦白说,他是利用玩游戏的时间抄的AI作文,之前还偷偷用‘文心一言’‘豆包’等AI工具写过作文,这让我很担心他已经对AI产生了依赖。”王女士说。
对女儿让AI帮她做数学题的做法,蒋女士非常反对。“我把女儿的手机没收了。如果看到题不会做就立刻用AI查,那脑子就会越来越懒。我们上学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更没有AI,不都是问老师和同学吗?”蒋女士认为,问老师、同学的过程中可以交流探讨,而问AI的话就会直接得到解题思路和答案,不利于自主思考。
老师提醒:防止AI成为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第二十二小学语文教师卢碧波在教学一线不断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她认为,学生利用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来“赶作业”的现象,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并亟须给予妥善的引导。
“作为新兴的学习辅助工具,AI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在卢碧波看来,从实际使用效果看,AI能够迅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资料,帮助孩子拓宽知识视野,还能实现个性化学习辅导,确实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完成假期作业,节省了大量查找资料的时间。
卢碧波很乐于看到学生主动并熟练使用AI工具,“其实从积极的角度看,这充分展现了学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强大的新事物接受能力。他们不仅能快速适应并掌握这一新兴技术,还能将其灵活运用到作业完成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也为未来的信息化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采访中,卢碧波特别强调,对于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学生而言,过度依赖AI工具所潜在的负面影响绝不可轻视。这种依赖可能会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钝化独立思考意识,反而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作为老师,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应当指导学生如何恰当、有效且合理地运用AI工具。要让学生明白:AI只是一种工具,是辅助学习的一种手段,而绝非替代自身思考的‘捷径’。”卢碧波表示。
她建议,老师和家长携手努力,帮助学生理解作业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要优化作业设计,减少机械重复的任务,增加开放性、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要明确AI工具的使用边界,并加强监督,确保AI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专家建议:辩证看待 用AI而不惑于AI
“AI作为新兴技术,是未来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教育部明确,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知名教育专家刘鹏说,若能正确使用,AI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帮助学生获取解题思路、提供创意灵感等。
同时,刘鹏也指出,学习是知识积累与思维培养的过程,学生如果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会导致知识碎片化,影响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这可能让学生错过形成完整认知和思维体系的机会,面对复杂问题时缺少独立思考和解决能力。
那么,老师、家长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AI?刘鹏建议,老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作业形式,增加跨学科、项目化作业,减少死记硬背内容,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AI基本属性和工作原理,还需将AI使用规范纳入作业常规管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
家长应关注孩子学习过程和思考方式,而不仅仅只看作业完成度。要与孩子共同学习AI知识,帮助孩子了解AI利弊。鼓励孩子提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孩子自我探索和创造性地使用AI。
“这种教育转型本质上是人机协同认知的进化。”刘鹏说,当AI能轻易解决标准化问题,教育的重心必然转向培养机器难以替代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关键在于构建新型学习契约,使AI从“替代者”转变为思维进化的“催化剂”,最终达成“用AI而不惑于AI”的教育新境界。 记者王燕 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