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春节假期,榆林接待国内游客超277万人次 塞上驼城魅力足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11 07:57
2月1日,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民俗文化村举行千人枣糕宴活动,现场游人如织。 受访者供图
记者 郝颖 通讯员 崔瑞妮
当陕北高原的窑洞挂上火红灯笼,当黄河冰凌映着秧歌队的彩绸花伞,塞上驼城——榆林迎来了春节旅游热潮。
近年来,榆林春节旅游热度不断提升,且越来越有“文化味”。今年春节假期,榆林累计接待国内游客超277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达30%,河北、山西、河南、浙江、内蒙古等地为主要客源地,“到陕北榆林过大年”成为越来越多外地游客的春节出游佳选。
看秧歌:千年民俗“破圈”引流
“好,好,太棒了!”2月5日,榆林市榆阳区榆林老街街道两旁挤满了人,市民陈建书一边拍视频一边叫好。全国秧歌展演正在火热进行。
走近秧歌队伍,记者看到队员身着鲜艳服饰,手持彩扇、花绸,踩着鼓点,伴着锣声,迈着矫健的步伐舞动。这欢乐的氛围为榆林老街增添了年味。
“此次参与2025年‘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的队伍共有39支,其中榆林市19支、国内其他地区16支、国外4支。”2025“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总导演张胜宝介绍,“正月初四至初八,我们邀请福建、河北、广东、山东、辽宁以及榆林的秧歌队在榆林古城为市民游客献上秧歌盛宴,效果特别好。”
响声震天的横山腰鼓、洒脱豪迈的潮汕英歌舞、气势磅礴的商河鼓子秧歌、轻快灵活的河北昌黎地秧歌以及古韵犹存的“霸王鞭”……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跨越千里在榆林古城交流融合,引得围观人群鼓掌喝彩。
2月1日至5日,2025年“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现场围观群众超38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累计近5000万人次。红火热闹的秧歌展演,把喜庆的年味传至全国各地。
“正月十四、十五的秧歌展演中,除了本土秧歌队,还有俄联邦艺术团、泰国艺术团、韩国艺术团以及保加利亚艺术团4支国外队伍亮相榆林古城。”张胜宝说。
逛古城: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百节年为首。春节假期,榆林这座古城以独特魅力吸引越来越多人前来“寻年味”。
连日来,榆林古城夫子庙文化旅游街区人头攒动。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越发庄重典雅,香气扑鼻的烤肉、色泽诱人的水果甜点、咕嘟冒泡的火锅串串……各式各样的小吃摊位前,食客们围坐着品尝美食,享受悠闲时光。
“我觉得这里的羊肉很好吃,夜景也很漂亮,我喜欢榆林。”巴基斯坦留学生白亮说。
除了逛古城,陕北特色村落也备受游客青睐。“在榆林吃陕北美食、听陕北说书,比想象中还要享受。”2月7日,武汉游客高伟和家人入住佳县赤牛坬村窑洞民宿,“我们还体验了剪窗花、蒸年糕等年俗活动,深切感受到榆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浓厚年味。”
今年,榆林市打造“非遗民俗之旅”主题线路,串联起榆林古城、榆林民俗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佳县赤牛坬民俗文化村等13个非遗特色项目。在榆林,游客不仅可以聆听韵味十足的陕北说书和荡气回肠的陕北民歌,还可以顺着沿黄观光路一路南下,了解黄河历史。
春节假期,榆林“舌尖上的年味”圈粉无数。羊肉面、拼三鲜、黄米油糕等榆林老字号特色美食店订单较往年大幅增长。西安游客杨女士说:“为了吃一碗正宗的老榆林拼三鲜,我们自驾600公里赶来,值了。”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发非遗互动体验项目、举办非遗展演……近年来,榆林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非遗传承,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冰雪游:“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
2月8日,在榆林市榆阳区柳湾沟滑雪场,大学生折艺婧第一次体验滑雪,特意穿戴了头盔、防摔垫、护膝等全套滑雪装备。“今天在专业教练员的指导下,我半个小时就掌握了双板滑雪的技术要领,可以独立在雪道上滑行。”休息间隙,解锁了新技能的折艺婧发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快乐。
眼下,榆林全面拓展“文旅+体育+消费”冰雪经济链条,鼓励全市30多家冰雪场所持续发力,不断升级服务、丰富活动内容,让“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春节假期,榆林市各大冰雪场所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冰雕是属于冬季的浪漫。2月6日,记者来到榆阳区大漠军旅文化园冰展,腰鼓、千狮桥……各式各样颇具陕北特色的冰雕映入眼帘。沿着冰展指示牌向前走,还能看到由“冰立方”搭建成的冰滑梯、冰屋、冰墙。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春节假期,我们还推出了大漠冰雪舞台、摘冰糖葫芦、摩托拉独角兽等有趣的互动项目,单日客流突破1.2万人次。”榆阳区大漠军旅文化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高健介绍。
如今的塞上驼城热闹红火,越来越多独具陕北风情的旅游场景、模式“上新”,为榆林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蓄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