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学人丨张广健 与时俱进的医学“探路者”

来源:陕西日报 2024-12-24 08:10

d878e6233631e27d3e0879a70312e163.jpeg

12月16日,张广健为患者检查身体。

学人小传

张广健,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医师,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重点研究室主任。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陕西青年科技奖,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8篇,参与编写国内外指南或专家共识5个。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带领科室先后获批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重点研究室、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项目、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等。

每年完成近600台手术,单日手术量最高16台……每当执起手术刀,张广健总是精益求精,努力为患者减少病痛;每当手术技术迭代升级,张广健总是第一时间学习,并反复操作,将新技术运用到疑难病例中。从业近20年,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对治疗患者的全情投入,始终如一。

精益求精 牢记医者初心

“以前,家人得病总是得不到很好的诊断和治疗。我想用自身所学,为大家治病祛痛。”1998年,张广健怀揣医学梦想,从河北来到陕西,踏入西安医科大学校园,开始了学医之路。

2005年,张广健从临床医学七年制毕业后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

在时任胸外科主任付军科的培养下,张广健迅速成为科室的骨干力量,从最初的住院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

在为患者祛除疾病的同时,张广健不断追求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疼痛、尽可能保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目标。以前的肺部手术,经典切口在30厘米左右,需要将患者胸部打开,给医生提供相对大的视野,便于手术操作。张广健带领团队更新诊断技术、手术工具。一个典型的手术视频,张广健会反反复复观看近100遍,并录制自己的手术视频反复进行比对。如今,在交大一附院胸外科,微创手术仅需通过一个3厘米的小切口即可完成。这种手术方式不仅伤口小,还让患者的康复速度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2006年,张广健开始学习中医。随后,当选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重点研究室主任。胸外科也在付军科和张广健的带领下,大力开展中医药技术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推广。

“看到病人术后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我们团队都会特别高兴,会觉得医生的工作得到了认可,特别有成就感。”张广健说。

孜孜不倦 勇攀技术高峰

12月16日,在胸外科病房,记者看到了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康先生(化名)。“21年前患病,近3年不能下地走路,我对生活已经失去了希望,是张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康先生拉着张广健的手,眼泪从眼角滑落。

69岁的康先生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虽全力配合治疗,但病情依旧恶化了。后期,康先生骨瘦如柴,在床上无法动弹,需要24小时吸氧维持生命。

肺移植是解救呼吸系统疾病终末期患者的唯一办法。张广健肺移植团队在充分准备后,为康先生做了自主呼吸全麻下的双肺移植手术。11月25日凌晨4时,近7小时的手术圆满结束。

康先生的重获“呼吸”之路,见证了胸外科肺移植技术的进步。在器官移植手术中,肺移植手术难度最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为了解除患者的痛苦,张广健和其他团队成员下定决心——要将肺移植手术开展起来。他们刻苦钻研技术,先后前往国际、国内肺移植技术领先的医院研修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构建肺移植动物模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言传身教 做健康守护者

“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张广健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教导。

张广健虽然常年坚守在诊室、手术室,但不忘开展学术交流研讨,以及向年轻医生、医学院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经常通过培训、直播、调研交流等方式,推广治疗经验、防病知识,让众多人从中受益。

行医多年,张广健的足迹遍布陕西多个县(区):深入尘肺病高发地区筛查,了解尘肺病病因、疾病发展情况,讲解尘肺病的诊疗策略;前往陕西省食管癌的高发地区丹凤县,帮助当地医院开展食管癌微创手术,进行食管癌发病危险因素的流病调查,促进当地学科发展;在山阳县开展帮扶,举办学术讲座,推进当地食管癌诊疗水平的提高……

为推动基层医院普胸外科诊疗水平的提高,张广健积极组织、协助交大一附院胸外科,连续6年举办长安胸外科论坛胸外科学习班。学习班惠及来自全国20余省超过3000人次的学员,对于推动西北地区胸外科微创技术提升意义深远。作为陕西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张广健向公众普及肺结节知识,制作超200个相关科普视频,并领衔建立肺结节多学科团队。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发挥团队力量才会形成合力。我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胸外科领域的手术和研究,带领团队成员探索更多创新治疗方法和管理模式,加快医学专业平台建设,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张广健说。

记者 张家祯文/图

积极做好呼吸道疾病防治

5bb2b33935990509defd230355d0403d.jpeg

12月18日,西安市长安区医院儿科医生张斌宝在门诊接诊患儿。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近日,记者在部分医院走访时发现,呼吸科、儿科、感染科、急诊科等科室就诊量呈上升趋势。医生特别提醒,近期,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发的呼吸道疾病较多,广大公众应注意做好防护。

“近期,我院呼吸内科、儿科门诊接诊量较大。为满足患者就诊需求,我们充分调配、优化院内医疗资源,积极应对就诊小高峰。”12月18日,西安市长安区医院门诊办主任桑维娜说。

桑维娜介绍,医院充实了儿科、新生儿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肾脏内科、感染科等重点科室的力量,加强应急值守和排班,保障治疗效果;呼吸科门诊、儿科门诊开放备用诊室,实时监控候诊人员数量,机动调配医护人员,为急危重患儿提供入院“绿色通道”。

该院进一步畅通转诊渠道,完善上下联动的转诊机制,超出救治能力范围的重症患儿及时转上级医院;轻症且治疗方案相对固定的患儿分流至各基层卫生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

“为保证检查结果及时出具,让患者少等待、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我们动态调配人员,实行门诊、住院患者错时分流,对做检验、CT、超声等项目的患者提供24小时服务,全力保障患者当天完成检查。”桑维娜说。

在西安市第三医院,记者了解到,呼吸道疾病患者也多了不少。“为保障儿童季节性常见疾病的就医需求,我们实行了系列便民举措。目前,我们医院儿科、普通内科门诊实行24小时不限号措施,增加了夜间门诊医生以及门诊分诊导医护士,缓解了家长和孩子的焦虑和紧张情绪。”西安市第三医院门诊办负责人说。

据介绍,该院还增设了中医儿科门诊,为患儿提供中药穴位贴敷、刮痧、艾灸等中医特色服务。

“12月以来,我们每天的门诊接诊量在240人以上,环比11月有一定增长,但是低于去年同期。”西安市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志燕说。

74岁的马先生由于胸闷、气短、发烧、咳嗽等症状前来就诊。经检查,马先生患慢阻肺合并甲流,并出现呼吸衰竭的症状。刘志燕团队立即给予其抗流感、呼吸支持等对症治疗。住院10余天后,马先生基本康复。

“您回家后多喝水,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受凉,继续做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和呼吸操,治疗慢阻肺的药物继续吃,1周后来门诊复查。”刘志燕向即将出院的马先生叮嘱康复注意事项。

刘志燕介绍,目前,呼吸道五联检、六联检等检测技术已比较成熟,只要对症治疗,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有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规范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刘志燕说。

针对近期流感发病率较高的情况,刘志燕介绍,流感全称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黏膜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对于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刘志燕表示,普通感冒以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为主;流感全身症状较重,高烧、疼痛、疲劳乏力感明显。“需根据患者的一般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等确定治疗方案,在发病48小时内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效果更佳。”刘志燕说。

刘志燕提醒,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流感流行季节,公众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基础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应尽可能减少去人群聚集、空间密闭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每天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至少半小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科学饮食起居,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记者 霍强文/图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