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千里眼”

来源:西安铁道 2024-10-18 18:30

一滴雨水落在干燥的沙土上,一株纤细的小草破土而生,它努力地舒展着叶子,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

小草有自己的梦想,不一定要长成参天大树,当千万棵小草连成一片,这片荒芜的沙坡终会成为绿色的海洋。

1

“千纤草”的来历

“千纤草”,黄沙谣,铁铮铮,乌金奔。

这句写在靖边东站通信工区展板上的小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手机上搜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千纤草”的答案,只能请教工区的工友们。

“工区年轻人一起写的。‘千纤草’也是他们给起的名,其实就是沙柳呀、梭梭呀、沙蒿呀这一类沙漠植物。”西安通信段延安东通信车间副主任刘聪告诉我们。

图片

那为什么不用树起名,而用草?

有人说,沙漠里,草比树的生命力更顽强、适应力更好,沙丘上、戈壁滩、石缝间,哪里都能长。

有人说,别看这些草又小又不起眼,但根扎得很深,耐寒抗旱,一片连着一片,成了浩吉铁路的一道“挡风墙”。

还有人说,它们守护着浩吉铁路的自然环境,我们守护着浩吉铁路的行车安全,我们都是“草”!

这么一说,这“千纤草”还真像是这群毛乌素沙漠里铁路人的生动画像。

图片

此时,一辆满载煤炭的列车,从这里呼啸而过,跟随它,我们看到延绵数千公里的浩吉铁路,铁轨两旁一格格“井田”密织,被千纤草填满,延伸出一条绿长廊,这条“铁龙”穿梭其间,奔向远方……

图片

2

工区里的“大家长”

来师傅在工区年龄最长,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充当着“大家长”的角色。

晚上8时许,已经在附近施工现场连续防护3天的来师傅,终于回来了。

来师傅,全名来风军。第一眼,根本看不出他是个快退休的人。

图片

今年7月,宝成铁路发生严重水害,多处光电缆受损。得知略阳通信车间需要支援时,来风军立马找到车间报名。现场环境复杂,时间紧任务重,毕竟是快要退休的人了,大家害怕他身体吃不消,劝他别去。

“我是电缆工出身,跟电缆打了一辈子交道。我有经验,能帮上忙。”来风军态度坚定。

图片

在略阳至王家沱区间水害现场,来风军与略阳车间的2名工友,克服天气湿热、工作环境复杂等困难,排查电缆隐患,测试电缆性能,一干就是20多天,保质保量完成了隐患处置任务。大家纷纷称赞他:“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图片

工区一共9名职工,平均年龄32岁,有6名职工都是近五年才入路的。

看着这群年轻人的成长进步,来师傅欣慰地说:“你们以后肯定能大有作为!”

这位即将退休的老铁路人,对这群年轻人发自肺腑地肯定,就像是把自己的精神旗帜交到了他们手里,让铁路人的旗帜在毛乌素沙漠中扎下根!

图片

3

“组团”专升本

“挺迷茫的,除了工作之外,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

“白天还好点,天一黑,那种无力感就随着夜的黑,涌上来,缠绕着你……”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刚来时的感受。

靖边东站是个货运三等站,出了站区就是茫茫毛乌素沙漠。这群来自宝鸡、咸阳、渭南、鄂尔多斯的年轻人,远离家乡和繁华喧闹的城市。初来时,寂寞和孤独,让他们无所适从。但,像“千纤草”一样,一旦适应了环境,就会有别样的风景。这群年轻人亦是如此。

图片

站区里的活动室、篮球场、图书馆成了这群年轻人闲暇时最爱去的场所。工区综合楼前的一垄菜地,在他们的捯饬下,已经从“种啥啥不活”变成了瓜果飘香,成为他们自给自足的“能量加油站”。

画画、弹琴、摄影、种菜、做美食……隔段时间就解锁一个新技能,生活充实了起来,迷茫和无助慢慢消失。

图片

真正充实的生活是从组团专升本开始的。

坚强永远来自内心的支撑。2012年入路的工长田江帆,通过自学拿到了本科文凭。经不住他念叨,其他6人也一同报考了专升本。

工余时,大家就一起买来励志书和难啃的专业书,一起学习,一起听课……

图片

一个人学,容易放弃,难以坚持;一群人学,可以相互监督,相互鼓励。

“现在六个人组团,觉得学习也没那么难了!”

“工长也就是我们的义务老师,有啥不懂都找他。”

“现在我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一起通过毕业考试,拿到本科证。”

……

图片

看到这群年轻人谈到专升本时,眼神里的那份坚定,言语中的那份自信,感受他们相互鼓劲加油的力量,笔者眼前又浮现出一片片“千纤草”。

这大概就是毛乌素沙漠的魅力——用它的孤寂和荒凉,教会了这群年轻人专注与宁静,像“千纤草”一样,扎根在绵延的浩吉铁路上,绽放着属于他们的色彩!

图片

4

最难忘的事

刚入路2年的张泽程最难忘的事,是2023年冬天在张家园隧道的一次作业经历。

那是一场大雪过后,张泽程和另外3名年轻工友,接到去张家园隧道更换直放站蓄电池的任务。

出门望去,陕北高原被白茫茫的大雪覆盖,难辨东西,要开车到75公里外作业——

这么糟糕的天气,就不能不去吗?就不能等天气好点再去吗?不能!真的不能!

图片

因为浩吉铁路是北煤南运大通道,每年一入冬,电煤运输量就会剧增。最冷的时候,也是这条铁路最繁忙的时候。

张泽程和工友坐车出发了。汽车小心翼翼行驶在结了厚厚一层冰的路上……距目的地还有几公里时,他们发现汽车无法直接到达隧道外的封闭网入口。

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小伙子们只能扛起25斤重的蓄电池,再背上10多斤重的工具仪表,在冰雪覆盖的山坳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目的地艰难行进。

图片

走了大约5公里,才到达张家园隧道口。而这里还不是终点,直放站在隧道内3公里处,他们还须继续负重前行。

行走在7.3公里长的隧道里,只能听到自己的喘息声,只能看见扬起的煤灰在头灯、手电的光束中飞舞。

终于到达直放站,可门却被冻住了,折腾半天才打开。

图片

“平时更换一处蓄电池最多50分钟,那一次却用了足足2小时。天太冷,手冻得不听使唤……”那种刺骨的寒冷令张泽程至今记忆犹新。

厚厚的冰雪下,倔强的小草努力向上生长,要冲破这环境的束缚,向着太阳绽放生命活力。

在浩吉铁路上,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也许,有的平淡,也有的更浓烈,可无论怎样,所有故事的主题都只有一个:铁路人的坚守和奉献。

图片

5

牧区里的基站

浩吉铁路一半在沙漠,一半在黄土高原。

海则滩站到建华站118公里的线路上,19座隧道、36座直放站、48.5公里壁挂漏缆以及所有的铁路通信设备,都由靖边东站通信工区维护。

对这些数字,人们好像没有什么概念。只有随这些职工到K179基站进行一次日常巡检,这些数字才被具象化。

9时出发,12时20分到达K179基站附近。

图片

没有直达的路,汽车在国道上、沙漠里,不断地翻越高坡、拐弯道、抄小道,时不时给人错觉,以为在坐沙漠越野车,刺激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使劲憋着不让自己叫出声。

基站在牧区里,汽车不能进,只能下车,在长着沙柳、梭梭的沙地里走20来分钟,才能到达基站。

图片

不远处,不时传来羊群的“咩咩”叫声,好像在欢迎大家的到来。

“来师傅、李佳玥,你俩去对面沙丘上测试场强,查找弱场,我和司乔进基站进行巡检。”副工长刘创简单分工后,大伙儿忙碌起来。

图片

10月的毛乌素沙漠,好像没风,却能听到沙子“簌簌”作响的声音,沙砾也不时在脸上划过。

来师傅和李佳玥,站在沙丘上,迎着风,拿着频谱仪和干扰测试手机,寻找干扰点。

刘创和司乔进入机房,对机房告警功能、蓄电池电压、环境温湿度和设备面板指示灯状态,一一进行测试检查。

处理完干扰点的李佳玥,边清理机房院落杂草,边给我们讲她的“奇遇”。

图片

今年5月,在K275基站,院里跑进来3只小羊羔,怎么赶都赶不走,基站外又没有羊群的踪影,应该是迷路的小羊误打误撞进来了。

干完活大家已经累了,但还是决定帮小羊找家,翻了好几座沙坡,找了好久,才找到羊群。

“其实,我们经常遇到这种事。把羊送回去,牧民会紧紧地握住我们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说起来,真应该相互致谢。”

“我们的小菜园刚开种时,咋都种不活,还是在当地牧民朋友的帮助下,我们才找到了沙漠里种菜的诀窍……”

图片

6

大漠里的“高科技”

别看这是个只有9人的偏远工区,也别看它地处毛乌素沙漠,却有两项重量级“高科技”在此落户。

一个是“千里眼”,一个是“神经元”。

“千里眼”是铁路综合视频系统,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的,具有资源池化、动态扩展、负载均衡、按需服务、高可靠性的智能视频系统,除了基础计算技术的提升,系统的视频接入范围也大大扩展。这是集团公司第一套一体化综合视频监控云平台。

图片

“神经元”是无线基站控制器设备(又称BSC),负责实现车、地信息的双向传输,确保每趟列车运行安全,除西安核心网机房外,沿线机房安装也属个例。

当然,这些新系统、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对职工业务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

“除了正常的维修作业外,我们还要配合外局作业。今年我们已经配合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完成4次BSC数据切割和业务接通试验。”刘创说。

图片

在这群职工眼里,虽然靖边东站属于偏远站区,但核心业务一样不落,他们肩上的担子一点也不轻。

将来,还会有更多更高科技的设备,应用到铁路行业,他们依旧会像“千纤草”一样,不断地从脚下这片沙土中汲取养分,一个接一个、一代传一代地守护好万里铁道。

图片

图片

采访手记

图片

“千纤草”,铁路人的坚韧与希望

走进靖边东站通信工区,就仿佛翻开了一本写满奋斗与坚守的故事书。

在这里,“千纤草”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那不仅仅是沙柳、梭梭等沙漠植物的代称,更是铁路人顽强精神的象征。他们如同“千纤草”,虽不起眼,却有着深深扎根的坚韧。

采访中,来风军师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工区的“大家长”,虽临近退休,却依然奔忙在抢险一线。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铁路人的担当与奉献,也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听着他质朴的话语,我们仿佛看到了铁路精神在岁月中的传承。

年轻人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他们远离家乡,初到这片荒芜之地时的迷茫与孤独,是那么真实。然而,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像千纤草适应沙漠环境一样,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组团专升本的他们,眼神中充满坚定与自信,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张泽程和工友们在大雪中的作业经历,让我们看到了铁路人在恶劣环境下的坚守。他们不畏严寒,负重前行,只为保障铁路的安全畅通。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如同“千纤草”在冰雪下努力生长。

在牧区的基站巡检中,我看到了铁路人与牧民之间的温暖互动。他们不仅守护着铁路通信设备,还在不经意间传递着爱与善良。

而大漠里的“高科技”,则让我看到了铁路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里的职工们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他们像“千纤草”一样不断汲取养分,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这次采访,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铁路人的伟大。他们如同“千纤草”,在平凡中绽放着不平凡的光彩,为浩吉铁路的安全畅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相信,他们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光芒。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