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的“书房”出土起底“泥坨坨”里的大秦加密技术

来源:西安晚报 2024-10-12 08:02

74fe289a75231ab64cf1945bcf83dd01.jpeg

组图:博物馆展出的封泥

秦陵出土的文官俑随身带着“削”和“砥”,以便能随时修改简牍上写错的字。因为在纸张出现之前,所有的文字典籍都是写在木片或竹片之上。写在竹片上的称为“竹简”,写在木片上则称为“木牍”,一封信就是一卷简牍,一本稍长的奏章公文则是一大捆简牍。那在传送途中,机密信息被人偷看了怎么办?

在战国秦汉时期,古人的保护方法是对重要物品进行加密封缄。如今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附近的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中珍藏着的特殊文物——封泥,就是这种加密技术的实证。古人的智慧总能令人眼前一亮,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探秘古人的保密绝招——

玺始出于周,先秦时期印、玺通称,秦代有了玺和印之分。其中,皇帝用的印章叫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封泥”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百官志》,用于商业上运输货物时的封口与文书封缄,在《周礼》中就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记载。

据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王腾云介绍,具有保密兼信物凭证功能的玺印,最晚在春秋时期使用就已经很普遍了,它的早期主要使用形式就是封泥,亦称“泥封”。秦时将对文书简牍的保密处理称为“封”,并为了确保文书在传递过程中的保密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秦朝建立了专门的文书机构,来负责文书的起草、送呈和归档,并采取封缄的方法来保证传递过程中公文的保密安全。封缄即在写好的文书简牍上覆盖一块检木,然后用绳子将检木和简牍捆在一起,于绳结处覆盖特制的胶泥,再在胶泥上钤戳负责呈报官吏的印章,待其干透即可传送。当带有封泥的简牍被交接时,收件的一方会仔细查验,确保封泥完好后才会敲掉泥壳阅览。

这块加密的胶泥有效防止了文书在传递过程中被他人私拆偷阅,成为秦官员传递信函文书之前必经的程序。当时,偷拆被发现的后果很严重。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中记载有“毁封,以它完封印印之,耐为隶臣妾”,这便是对非法打破原封泥后用其他封泥冒充的惩罚。

封泥一般以青泥为主,正面是印文,背部有绳迹。封泥的形状各异,大多数是不规则的圆形,有极少数是正方形。这时的封泥虽然不是印章,但却是最早的用印痕迹,既表明了寄信人的身份特征,也保留了大量秦汉官印钤痕。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的781枚秦代封泥,出土于西安市北郊相家巷汉长安城遗址,这里也是秦咸阳宫遗址所在,两千多年前曾被秦始皇当作处理政务的“书房”“办公室”。这里出土的封泥内容涵盖了秦时三公九卿、郡县亭里、宫殿苑囿等各方面,不仅内容完整度、文字清晰度相对较好,且品相、规格较高,反映出了秦时郡县制的轮廓和三公九卿官署官员的格局,也为古文字和书法篆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右丞相印”封泥格外特别,它和“廷尉之印”“四川太守”“少府”“西盐”等5枚封泥都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外,馆藏封泥还有“左丞相印”等15枚国家二级文物,“芷阳丞印”等57枚国家三级文物。

“右丞相印”封泥之所以珍贵,不仅是因为它有可能曾近距离接触过秦时名臣,还有可能被秦始皇亲手揭落。据史料记载,秦时丞相是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左右丞相并立,以右丞相为上。历史上樗里疾、魏冉、吕不韦、李斯等名臣都担任过秦国丞相,由他们发出的文书和信件,自然要在封泥上盖下自己的官印。如今再看这枚“右丞相印”封泥,可推断出当时盖有这官印的简牍该是呈送秦始皇阅览的重要文件,很可能是经某位秦国右丞相盖印,再由秦始皇亲自确认封泥无损后揭取下来的。仔细观察这枚封泥,可以看到一枚残缺的指纹,也许就是哪位重臣所留。印面上的“相”字中“目”呈椭圆形,中间两横向左上方倾斜15度,与另外三字顾盼成趣,整个印面看起来生动又不失庄重雅致。

“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这些封泥在当时意义重大。虽然西方也曾使用功能类似的“火漆”,但它的出现比封泥晚了近千年。

封泥出现于西周晚期,流行于秦汉,延续至魏晋。魏晋之后,随着纸张、绢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文书,印章的使用改为“钤朱”,封泥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先秦及秦代传世文献较少,这批带有秦篆文的封泥,为研究秦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提供了极为珍稀的实物资料。每一枚秦封泥上的印文,都是秦朝官僚体系的再现,其反映出的秦代中央和地方职官设置基本与传世文献记载相符,还揭示了一批鲜为人知的“亭里郡县”及“宫殿苑囿”名称。它不仅反映了秦代的文字篆刻艺术,是后人学习和临摹秦小篆的“范本”,还是考察秦代历史、政区建置和沿革、地理演化的“活字典”。比如“少府”“中厩”“中厩丞印”等机构及名称与文献相符:“少府”封泥,官署名,源出于周官太府,掌山海地之税,以供宫廷之用为皇帝的私府,兼管皇帝衣食器用、医药、娱乐、丧葬事宜;“中羞府印”封泥,中羞府是官署名,主太子、皇后的膳食,该印即买粮、买菜主管皇后宫膳食原料的官员用印;“左司空印”封泥,左司空是宫署名,执掌土木建造工程,周代便已设置,春秋至秦汉一直沿袭,秦汉时期为少府属官;“泰医丞印”即太医丞,战国秦置,太医令之佐官,执掌百官及后宫医疗事务。

这些封泥中还有一些很有趣的种类,比如“麋圈”“狡士”“尚浴”。秦时在皇家苑囿上林苑中有许多兽圈,养着各种珍禽异兽供皇帝狩猎观赏,麋圈就是兽圈中专门饲养麋鹿的地方。“尚浴”则是掌管服侍君王沐浴的官职,该官署名在春秋战国已置,秦代沿用,属少府,秦置“六尚”中有尚沐,实为尚浴。“狡士之印”封泥,《说文》中解释“狡,少狗也”,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有“宫狡士和外狡士,皆主王犬者也”的记载,狡士应为君王饲养犬只的官吏。

由于胶泥湿软的特性,印章在盖印过程中胶泥受挤压,使得其造型自然且多变,加之年代久远,自然剥蚀脱落使封泥边缘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缺破损,且封泥因采用不同颜色质地的胶泥呈现效果也各有千秋,都让它们更具别样的朴拙质感,古典之美浑然天成,极具艺术价值。

想观赏这批出土自秦始皇“书房”的秦封泥,除了前往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之外,还能在广州市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大秦印迹——秦封泥文物展”上一睹为快。该展将展至2025年2月13日结束,展出展品包括“右丞相印”“内史之印”等200枚来自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秦封泥,分“统一的秦国”“严谨的秦国”“艺术的秦国”三个单元展示了封泥背后大秦帝国的恢宏历史。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