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西安中轴线 邂逅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9-03 07:58

ed1ea34a-22f3-4265-bd24-2c324e409b7e.jpg.2

游客在西安开元商城楼顶的观景台上与钟鼓楼合影。 三秦都市报记者 阮班慧摄

日前,“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安同样有着贯穿南北的中轴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双怀告诉记者,西安历史上有两条城市中轴线:一条是隋唐长安中轴线,贯穿朱雀大街;另一条是明西安府中轴线,以现在的长安路—未央路为轴,持续至今。它们宛如时光的线索,串联起城市的过去与现在,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自隋唐起,西安中轴线不仅是城市规划的核心,还体现着文化传承和历史演变。如今,西安中轴线周边分布着大明宫、钟鼓楼、西安城墙、小雁塔、唐圜丘遗址、大雁塔、易俗社文化街区、揽月阁等多个重要景点。

领略盛唐遗韵

隋唐长安城的布局严格遵循了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的设计。这条中轴线串联起太极宫、承天门、朱雀门、明德门,以及周边的大明宫遗址、唐圜丘遗址、大雁塔、小雁塔等众多历史文物、建筑遗迹。

大明宫,这座始建于唐贞观八年的宫殿群,曾是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如今,大明宫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不仅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也是了解唐朝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唐圜丘遗址坐落在陕师大老校区南侧,北临天坛路、南邻雁展路,与电视塔遥遥相望。

它初建于隋,是隋唐皇帝祭天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被誉为“天下第一坛”。遗址共有4层、高约8米,最底层直径约为54米,每层都设有十二陛(上台的阶道),呈十二辰分布。午陛(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用的阶道。

唐圜丘遗址为研究唐代祀天礼仪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及其作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中心以南,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为玄奘存放佛经佛像之地。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望,同为唐长安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小雁塔景区内的典籍碑刻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感受明时风华

现代的西安中轴线,是指长安路—未央路这条城市南北中轴线。它北接渭河,南至秦岭。在这条中轴线上,作为西安标志性建筑的钟楼和鼓楼,皆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钟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庄重的外观和精妙的构造令人赞叹,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明代建筑的高超技艺。来古城的游客大多会到此“打卡”。

站在钟楼上,向南可以看到雄伟的永宁门、高耸的电视塔,天气好的话,还能看到秀美的秦岭。

8月9日晚,古朴典雅的钟楼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庄严美丽。来自湖南的许女士说:“构造太精巧了,我拍了许多照片。”

鼓楼与钟楼相邻。往昔岁月中,钟鼓声回荡,为城市传递着时间的讯息。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西安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证历史变迁

以文化传承为纽带,西安中轴线在时代的变迁中焕发出新活力。

易俗社文化街区位于西安钟楼东北角,融合“街、坊、巷、院”的古城规制,由钟楼书店、邮局及秦腔文化展示区等组成,是依托百年秦腔剧社易俗社打造的全国首个以秦腔戏曲文化为核心的街区。

站在大雁塔上向南望去,可见位于航天城文化生态园的揽月阁。它以航天文化为主题,将古人对天空向往的“飞天”形象与中国现代化航天科技文化相结合,与大明宫遗址公园、大雁塔等遥相呼应,是西安唐文化轴的南部重要节点和标志性建筑。

陕西省社科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表示,从古代的布局到现代的发展,西安中轴线始终保持着严谨的秩序和对称之美,见证了西安从古老文明走向现代繁华的完整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城市信息和文化内涵。近年来,西安在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方面不遗余力。通过一系列的整治和提升工作,西安优化了中轴线沿线的环境,将古老的中轴线与现代城市生活有机融合。未来,期待西安能够进一步加大对中轴线的IP开发与传播力度,推动相关文旅项目建设,实现更多功能的融合发展。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