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丨牛背梁:一场人与山水的“双向奔赴”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4-17 10:55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

牛背梁:一场人与山水的“双向奔赴”

9f023da7-61b6-4471-96fc-674fc28778ea.jpg.2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资料照片)。柞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的心里话

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监委会主任  胡平志

2020年,总书记来到牛背梁,给我们全村的干部群众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如今,牛背梁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每个村民都是秦岭的生态卫士。朱家湾村入选202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村民吃上了“生态饭”。当前,朱家湾村的设施正在改造升级。今年,我们会给游客带来一个环境更美、体验更佳的牛背梁。(记者 王佳伟整理)

绕过一程又一程山路,经过一湾又一湾河水,终于进入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进入这里,便进入了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砖土墙的民居前,乾佑河潺潺流过,和4年前一样。

2020年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抵达商洛市柞水县,首先来到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谆谆嘱托,言犹在耳,牢记于心!

工作、生活在朱家湾村的干部群众,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殷殷期望。他们坚持原生态保护、原始性开发、原特色利用,走绿色发展之路,让朱家湾村从一片未被唤醒的“荒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

“山上的一草一木,是我熟悉的‘老朋友’”

牛背梁,秦岭主脊,终南之冠,因其山脊形似牛背而得名。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强调,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殷殷嘱托,重若千钧。

4月8日,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老林保护站站长张奇奇和平时一样,走进位于保护区中段的西沟峡巡山。步入峡口,山崖高耸,绿树掩映,鸟鸣山涧,峡深谷幽。

“我21岁就来到牛背梁工作,一晃过了21个年头。”张奇奇说,“山上的一草一木,是我熟悉的‘老朋友’。”

1980年10月,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

“这几年,我们在保护区发现4株号称‘植物界大熊猫’的红豆杉。它们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两株长在西沟峡海拔1200多米处,就在前面不远。”张奇奇一边指路,一边踩着布满青苔的石块,矫健地跨过溪流。

约半小时后,在一处渗着清泉的峭壁边,记者看到两株红豆杉紧紧攀着山崖,在风中向阳生长,新抽出的枝叶随风摆动,充满了生机。

每周,张奇奇和同事至少要进行一次长线巡护、一次短线巡护,并记录保护区植物生长、动物活动情况。巡护途中,护林员免不了要攀崖跨河、爬山上树,有时还可能夜宿山林。这对女性护林员来说颇具挑战。

在老林保护站,就有蔡晓玲、何云莉等几位女性护林员。她们扎根牛背梁,以山为伴,以水为邻,与“张奇奇”们一同扛起保护秦岭的重担。

“无论是到牛背梁顶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还是在山中过夜,连续开展数天资源调查,虽然都很辛苦,但我们觉得很值、很快乐,因为我们热爱护林员工作。”蔡晓玲感慨道,“守护山水的30多年,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岭中段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是羚牛秦岭亚种的模式产地。

在这里巡护,免不了和野生动物“打交道”。

“前阵子在石砭峪巡护,隐约听见林中窸窸窣窣声,发现是一头羚牛在进食。”张奇奇有声有色地盘点起山中的“精灵”,羚牛、川金丝猴、黑熊、金钱豹、林麝、斑羚、红腹锦鸡、血雉……

下山路上,张奇奇走近一棵不起眼的大树,打开隐蔽在树干上的红外相机,查看最新的影像资料。灰色画面中,一双明亮的眼睛来回晃动。

“这是附近的斑羚。它们夜间出来活动,就在这条小路上。”张奇奇说,借助野外红外相机,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的珍稀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不少“生面孔”陆续出现。

2020年5月,在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沟峡和石窑沟,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的活动影像;2021年,首次在营盘镇花门楼拍摄到金钱豹;在西沟峡,几乎每部红外相机都记录了生态指示性物种林麝的身影……

多年的守护和环保宣传,换来了周边群众保护生态的自觉。营盘镇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化身秦岭生态“小卫士”,救助了一只到校园“做客”的白骨顶鸡。

“近年来,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着力打造数字牛背梁,通过野外视频监控塔建设、红外相机布设、与秦汉航空联合组建航空应急救援队,构建起‘空天地’一体的管控格局,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全天候、多手段的野外科研监测网络。”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代拴发介绍。

得益于“人防+技防”的持续开展,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数量由1980年的70多头增长到如今的350多头,冬季栖息地数量和面积均有所增加。

历数这些“成绩”,张奇奇充满了自豪感。他说,只有把这里的生态保护好了,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来、喜欢来。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嘱托,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代拴发说。

“把秦岭保护好了,才能有金山银山”

3月28日,秦岭深处,春意渐浓。

行走在牛背梁羚牛谷的栈道上,绿意葱茏,流水潺潺,山林间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沁人心脾。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羚牛谷考察时,称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

“晨间,牛背梁负氧离子含量能达到每立方厘米1.2万个以上。在这里行走,人们心旷神怡。”牛背梁管委会干部程晓岚介绍。

“总书记对牛背梁的称赞,让我们更有决心与信心把牛背梁守护得更好。”程晓岚说,近几年,慕名前来牛背梁的游客越来越多。这可忙坏了山上的保洁员。

“你看,这是我带的保洁袋。游客丢在景区的塑料瓶等垃圾,我们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箱,最后下班时,再把垃圾箱的垃圾装进保洁袋带下山。”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羚牛谷,68岁的保洁员夏先斌一边说着话,一边从黑色双肩包里翻出自己的巡山“装备”。

羚牛谷是游客必经之地。夏先斌每天早上8时从这里上山,晚上6时多下山。他负责的巡护距离是8公里。

四季轮转,夏先斌和另外20多名同事背着包在山间,看着牛背梁的草绿了枯,枯了又绿。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捡拾着垃圾,守护着山中的环境。

3月29日,商洛学院大三学生刘玉和她的同学一行3人来到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爬山。路上的美景让她们流连忘返。“这里景色很美,空气清新。我们要树牢环保意识,从身边点滴做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刘玉说。

午间,上山来坐索道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陕西牛背梁索道有限公司经理刘炜和工作人员一起忙碌着。

刘炜出生于1988年,是柞水县凤凰镇人,在2014年牛背梁索道建设初期便来到朱家湾村工作。

“我们的索道是从2015年开始运营的。”刘炜回忆道,当时在景区建索道,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只能靠人或骡子一点点把建筑材料运送上山。

“我们把秦岭保护好了,才能有金山银山,才能有幸福生活。”刘炜说。

行走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的人行步道上,游客时常会被“保护”在路中间的树拦住,要绕道而行。

“当时修路铺石板的时候,大家宁愿多费些力气绕着修,也不愿意砍伐树木。”刘炜说。

陕西牛背梁索道有限公司党支部有11名党员,自发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加入保洁员队伍,专门清理景区各处“死角”的垃圾。“有些地方清洁起来实在太难,我们得通过缓降绳把人放下去进行清理。”刘炜说。

朱家湾把全村126平方公里管护面积分为25个网格。党员带头行动、带头认领、带头宣传,全面落实巡查、治理、管控责任,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力军。

“我们整合了村组干部、护林员、保洁员、网格员,成立志愿服务队,利用人工与智能辅助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营盘镇党委副书记王希林说。

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员工宋刚一大早从商洛市区赶到牛背梁爬山。缓步走在林间,他说:“以前总觉得自己离保护生态环境很远。现在我认识到,我们在工作中改进生产技术、建设绿色工厂,都是在以不同方式守护绿水青山。”

“我们能感受到,当地人为保护这片绿水青山付出的努力。进了山,我们也要自觉当好生态卫士,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咸阳欧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荣带着他的科研团队从咸阳来到牛背梁,看着眼前的山水连连感叹。

“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饭碗’”

“朱家湾,是宝地;好生态,要珍惜……爱家乡,睦邻里;献国防,保社稷……”在朱家湾村,老支书胡平志编写的《村民公约》广为人知。

牛背梁下,人们护着山水,山水也更好地哺育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是一场深情守望的“双向奔赴”。

64岁的胡平志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去年10月去乌兹别克斯坦领奖的事。他不是为自己领奖,而是为他们村。

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曾经是个深度贫困村。朱家湾又叫老林乡,有深山老林之意。以前,姑娘不愿嫁到这“穷乡僻壤”,村民们只能靠山吃山,有伐木的,有采药的。

“谁能想到,如今朱家湾村可是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最佳旅游乡村’。”胡平志逢人就夸,“去年全国有4个村入选,咱们陕西可就只有朱家湾村。”

胡平志说,当时这个消息一传出,全村都轰动了。村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更强了。

3月28日一大早,牛背梁下的终南山寨,聚源堂客栈的经营者赵静将河边凉棚下的竹躺椅搬到阳光下擦洗。

“一会儿游客就多了,少不了要在河边歇脚乘凉。我得提前把躺椅擦干净。”赵静说。

2020年5月,赵静和丈夫办了这家农家客栈。

终南山寨依秦汉以来的古寨遗址复建而成,包括三街九巷八楼十六院。造纸、草编、酿酒等柞水特色文化体验项目集聚于此,成为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重要文旅项目。

“目前,终南山寨有120多家商户入驻,123户村民集中在这里办起了民宿、农家乐。150多名青年返乡就业,成为终南山寨研学项目的教练、安全员。”柞水终南山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邹少蕾介绍。

46岁的张金平也选择在这里创业,她经营着一家王麻子私房菜。除了做菜,她还有祖传酿酒的技艺。

“以前的朱家湾村实在是穷不堪言。我和丈夫曾辗转南方很多城市打工,一年到头最多收入4万元,有时连家都不好意思回,也照顾不了孩子和老人。”回忆起曾经的生活,张金平感慨万千。“我们现在一年收入50万元左右,这在以前都不敢想。”说起现在的生活,张金平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朱家湾村,提到李春花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她创办的“春花的院子”紧邻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面积1200多平方米,提供就餐和民宿服务。

李春花是青海西宁人,嫁到了朱家湾村。“春花的院子”是2007年创办的,是村里的第一批农家乐。胡平志还记得,那一年,朱家湾村只有7家农家乐。

“当时大家都不愿意办,认为穷乡僻壤的,办个农家乐,谁会来啊。”胡平志说。

“现在生态环境好了,游客多了。依靠农家乐和民宿,身边姐妹们都赚到了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锅台灶台,就是大伙儿的舞台;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饭碗’。”李春花笑着说。

52岁的村民叶文琴是“春花的院子”里的帮厨。从一名家庭主妇转变为一名乡村旅游从业者,叶文琴感慨良多:“以前发愁出去务工没人要,如今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工作,不仅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还能照顾家中老人。靠打工我都供出了2个大学生。”

“现在旺季来吃饭,还得在桌子旁边排着队等哩。”胡平志说。

“村里有508户人家,农家乐有216家,民宿有30多家。”胡平志很感慨,现在也可以说是靠山吃山,但是“吃法”不一样了,吃的是“生态饭”。

牛背梁这一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如今成了人们的“香饽饽”。

记者 魏伟 王佳伟 段承甫

商洛日报记者 杨萌

柞水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谢丹 李字武 陈铖

记者手记

眼中有光是对幸福最美的注解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问,究竟什么是幸福?在朱家湾村采访,我们找到了答案。

在牛背梁山脚下的朱家湾村,这个当年“姑娘不愿嫁进来”的深度贫困村,十几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村民都过上了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找到了各自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在老林保护站,站长张奇奇一守就是二十多年。可他的脸上几乎没有岁月的痕迹,看不出他已四十多岁。工作之余,他会在保护站的院里打篮球,就像追风的少年。爬山、巡护……崎岖的山路和枯燥的工作内容对他来说仿佛不算什么,因为热爱,所以乐在其中。守护好这座“父亲山”,带给他满满的成就感。

在终南山寨,村民张金平坐在自己的农家小院里,给记者算着自己一年50万元左右的“生态旅游账”。她说:“这农家乐是我办的,在家里我就是掌柜的,我说了算。”这就是好日子给人带来的自信。

在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夏先斌只是一个普通的保洁员。他衣着讲究,下班时,白衬衫搭配黑色的呢子外套,衬衣领子干干净净。68岁的他,普通话也挺顺溜,见人永远笑眯眯的。

牛背梁下,这样的人和故事很多很多。

如今,牛背梁最美的风景,不仅有绿水青山,更有工作、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和他们眼中幸福的光彩。

我们从这些群众眼中的光、脸上的笑和整洁的衣着上,看到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有力的诠释,也找到了对幸福最美的注解。

魏伟 王佳伟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