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坊传承人高飞:小乡村有了博物馆

来源:西部网 2023-09-29 11:36

5303b8fc027338a1c8da004270f5fcfd.jpeg

图/贺桐 文/王佳祯

聚集万颗籽,榨成千滴油。秦岭北麓,凤凰山下,沣河岸边,菜油的芬芳弥久不散。这里立着一座已有140年历史的老油坊,榨出的纯菜籽油清亮香醇,烧热了一泼,一碗面就“呲里哗啦”地沸腾起来。沣峪口的十里油香,是长安乡亲们关于美味的记忆,也是老油坊传承人高飞竭力守护的一方匠心。

594f8eee9b6d1db32bd897cc85514577.jpeg

如今,老油坊已不仅仅是一座老作坊,更成为了保留农业加工机械,展示榨油文化的博物馆。这座乡间的博物馆虽小,但五脏俱全,倾注了老油坊第七代传承人高飞的无数心血。

47883c90a6555ddd7a0df44b4bb043f7.jpeg

秦岭沣峪口老油坊于光绪13年(1887年)由留日归来的齐益礼先生创办,传承到高飞手上已有七代,是民间农产品油料加工机械的“活化石”。老油坊处在沣河岸边,匠人们利用沣河水的动力,辅以杠杆原理榨油,省时省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榨油工艺在2009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2018年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荣获了“后稷奖”。

08cfcf96b58c8c6aa55f760902f3ac86.jpeg

“老师问小学生:油是从哪来的?小朋友不知道,说是超市买来的。”高飞说,如今乡村文化、农业文化正在不断流失,成年人和小朋友大部分五谷不分,也不了解农业生产的方式方法,“所以我想把我们农村的榨油文化保留下来,让后人也能看到先人是怎么榨油的,就办了这个小博物馆。”

13ffce19ca433e6d22dd693b74e979cc.jpeg

2016年11月时,老油坊发生了一场火灾,内墙和大部分工具燃烧得黝黑,也让许多老账本焚烧殆尽,这让一家人极为伤心。因为这件事,高飞更加认为建立博物馆保存和展示榨油文化迫在眉睫,他找到西安市文化部门申报资质,自己设计建设,充实资料,审批的时候足足四大本书,里面囊括展陈内容、讲解词,也涵盖消防工程、保卫制度、活动章程、游客投诉处理规范等。

c8b0347cb8b542025e98533bc53ca3d3.jpeg

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这座历经沧桑的老油坊博物馆终于于2020年正式开门迎客。“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看惯了大市大馆,今天我带大家到乡村看一个非遗类的博物馆……”推开门,高飞向游客介绍起了老油坊博物馆。既是馆长又是讲解员,高飞对这里如数家珍,将榨油文化娓娓道来。

f255926854decc5214bfc35ebe4298ff.jpeg

“老油坊的原料是来自秦巴山区的油菜花籽,在太阳晾晒后经过烘草、摩胚、蒸胚、包坨、沉淀等流程,不破坏菜籽的原有成分,也不经调和,生产出来的是纯菜籽油。”高飞指着自己撰写和设计的展板介绍。这些油十分香醇,在博物馆中也能闻到油的香气,极具沉浸感。

2f8bd5496be4fc3d74dbb250ca502b79.jpeg

博物馆前的花坛里,种的正是菜籽油的原料——油菜花。高飞说:“等到油菜花盛开的时候,村里都是大片的油菜花田,既经济又美观。”这是之前父亲高让让的建议:给附近的乡亲们送菜籽,鼓励大家种油料作物。因此周边农民越来越多种起了油菜,老油坊将这些菜籽收购,生产出的菜籽油也回馈给乡亲们,形成了良好的种产循环。

e11444e7c4d54f60fa028b2f9a1ae307.jpeg

每年二月二前,高飞大量收油菜籽,一袋一袋的油菜籽成堆摞在仓库中,准备等天气渐暖,在院中晾晒。传统农业中,长期保存的重要方法便是晾晒脱水,“将菜籽的水分保持在7%,能有效防止霉变。”高飞说。

“一伏二伏热死老牛,夏天是榨油的黄金时间,温度越高出油率越高。”高飞说,每年夏天,在闷热的油坊里,父亲便带着自己和徒弟们光着膀子卖力拉动粗大的红心白杨木杠杆,随着师傅们汗水一道道流下,菜籽油也汩汩流下。

dfeff23f988e0eec3edb6cc5984a902e.jpeg

这根红心白杨木“油梁”,便是老油坊的核心文物,也是高飞和父亲榨油的老搭档。巨大的“油梁”如龙一般,也因油是液体,故而油坊始终供奉着龙王。“‘油梁’长约15米,太大了无法搬进屋子,于是建馆时是‘油梁’先进,再砌‘石山’,最后再建起屋子。”高飞说。

4f25bbb433c3a1bca70d24ae7adc0585.jpeg

走到油葫芦、油罐等老工具的展柜旁边时,高飞边指着工具边介绍用途。他回忆到,自己少年时,跟着父亲走街串巷,拉着架子车推销手工菜油,油漏了,便用类似软香皂的猪胰子堵住漏口,“不过一天下来也卖不了几个钱。”高飞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崇自然、纯天然、无污染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最高标准,如此老油坊才渐渐回到西安人民的视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手工菜籽油。“掏尽黄沙始得金,人们发现有油烟的菜籽油才是生活本来的味道。”

ecd56f9c6e16408a6033e33c2ccf1171.jpeg

虽然是个小馆,虽然馆长、讲解员、客服、保洁员、文员、宣传都是自己一个人,虽然展陈略显简单,但高飞也都认真对待博物馆的工作和事业。他努力丰富老油坊博物馆的馆藏,长期关注着社会上老的制油工具,想收下来放进馆里。

他每年精心准备四本齐备的资料,积极接受文化部门的审核;他常为研学团组织优质的活动,也常编一些口水歌放进讲解词,还积极学习互联网宣传平台的知识,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吸引更多人了解榨油文化。

aa6a9341ceeca141edba0099f489ee6d.jpeg

“工匠一人一生一事,我在接我父亲班的时候,就想把老油坊好好地坚持保存下来,咱不能把它糟蹋了,所以我就给自己定了个三十年规划,第一个十年把老油坊支撑起来,保持住;第二个十年把老油坊宣传出去,建个博物馆;第三个十年是把老油坊博物馆做大做好,做成对社会有利的,既可以榨油又可以学习榨油的知识的博物馆。”高飞说。

0926f265603d6141148927383a0b8905.jpg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