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等62件陕西文物“出差”秦皇岛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8-23 08:37
《峄山刻石》拓片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2000多年前,秦始皇的车马曾踏过辽西古道,如今,他的“地下军团”再次跨越时空东临碣石……近日,“碣石驻跸 海岳秦风——秦与秦的三十六郡之辽西郡文物特展”在秦皇岛博物馆盛大开幕。据悉,本次特展共集结了包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博物院、秦皇岛博物馆等在内的15家文博单位的138件珍贵文物,涵盖青铜器、玉器、陶器、金器等多种类别,其中包含一级文物兵马俑在内的62件陕西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秦皇岛地区从“燕之地”到“秦之郡”的历史蜕变——
循着秦始皇东巡的辙印,耳听大秦地下军团跫音,“秦”与“秦之郡”瀚海涛声与金戈铁甲,跨越千年时空嗡鸣共振。“碣石驻跸 海岳秦风——秦与秦的三十六郡之辽西郡文物特展”共展出国家一级文物17件,包含4件秦兵马俑及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抄道沟遗址出土的羊首曲柄青铜短剑;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作文祖方座铜簋、阳庚铜簋、兽面纹铜提梁卣;天津博物馆藏旬邑权、初元三年上林共府升、刘氏壶等等。
该展览的策展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张小攀介绍,此次特展将展至10月10日,展品时代从商延续到汉,这些珍贵文物跨越千里聚集,重现秦帝国经略辽西郡的历史风云,展示了秦皇岛地区从“燕之地”到“秦之郡”的蜕变。展览中的陕西文物多达62件。展览以时间顺序与地理空间关系为脉络,双线并行梳理秦时期“秦”政权与秦皇岛的地理、政治关联,生动展现了秦皇岛地区从分封制诸侯国逐步融入“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进程,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近距离感受秦代历史文化的机会。
跪射武士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兵马俑“东巡”秦皇岛
“碣石求仙”:秦始皇东巡的终点
此次,秦兵马俑重走了当年秦始皇的东巡之路。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北伐山戎,灭孤竹,秦皇岛地区从此为燕国所有。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此设辽西郡。据《史记·匈奴列传》载,燕国“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郡以拒胡”,公元前222年秦灭燕,五郡皆入秦。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原燕国范围内设立广阳、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秦皇岛地区分属辽西郡和右北平郡。
从先秦时期开始,位于秦皇岛地区的“碣石”就已是传说中的求仙圣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秦皇岛是中国唯一一座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东巡,到访碣石,求仙问药,命丞相李斯题刻《碣石门辞》,秦皇岛这座城市也因此得名。秦始皇从咸阳出发至碣石抵达今秦皇岛地域,后向西经右北平、渔阳、上谷、云中诸郡,巡视北方边塞,后从上郡直接返回咸阳。
从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先后四次巡行东方,并在所到之处建立行宫,驻跸理政。此举不仅具有政治、军事上的战略考虑,更是对全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全面发展的经纬擘画、谋略运筹。
青铜羽人 西安博物院藏
驻跸,是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而“碣石驻跸”中的碣石,一指碣石山,二指秦皇岛地域。秦始皇、二世和汉武帝都曾“至碣石”,三国时期曹操还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名句。《魏书·地形志》记载:“平州,晋置,治肥如城郡二。辽西郡,县三:肥如,二汉,晋属。有孤竹祠、碣石、武王祠、令支城、黄山、濡水。”《临榆县志》中也有“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的记载。碣石指的就是当时秦皇岛所处地域,1986年发掘的北戴河秦行宫遗址也进一步印证了秦始皇东巡碣石求仙的历史。
秦皇岛博物馆副馆长孙昕介绍,北戴河秦行宫遗址是秦都咸阳之外发现的等级最高的秦代建筑遗址,为探讨“碣石”的地望提供了重要依据,是河北地区秦代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据文献记载,当时行宫众多,“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在渤海西北沿岸南北约50公里的区域内,从南到北分布着姜女石、石河口和北戴河金山嘴三组建筑群遗址。三组遗址内房屋建筑及环绕四周的墙垣,各建筑群出土的建筑材料大致相同。其中,北戴河金山嘴建筑群与姜女石建筑群出土的瓦件上有相同的戳印文字,且均有与秦始皇陵高浮雕夔纹巨型瓦当相同的纹饰。精美的建筑细部遗迹及大量建筑构件,与秦行宫建筑渊源颇深,应是众多关外行宫中的一部分。东方是秦始皇巡行的主要方向,首先是因为新占领区全在东方,“示强,威服海内”的对象也在东方。同时,秦始皇也有通过这种交通实践了解天下四方的文化风貌,从而巩固和完善秦王朝政治统治的考量。在秦皇岛东部及周边短短30公里的海岸线上,现已发掘出三处秦汉皇家行宫遗址。
“千秋万岁”瓦当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展厅门口,一面墙上64个上下起伏的方格子合并组成一个“秦”字,背景中列有秦朝的三十六郡,其中秦皇岛一带位于辽西郡和右北平郡,北京周边则属渔阳郡。
特展的最大亮点,莫过于4件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马俑,分别为跪射武士俑、铠甲武士俑、战袍武士俑和高级铠甲军吏俑。这组兵马俑群像作为秦国实现一统的实力象征,不仅展现了秦国强大的武装力量,更是一个民族“多元一体”梦想、一个国家“坚定一统”梦想的精神凝练。其中,跪射武士俑出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东端弩兵阵的阵心部位。其动作为左腿蹲屈,右膝和右足尖抵地,身微向右侧转,双手屈举于胸的右侧做控弓状。“蹲腰则身不动,坐胯而臀不显”,跪射俑左膝正对靶标,双足与右膝抵地构成稳定的三角形,说明秦步兵的跪射动作已规范化。跪射武士俑铠甲虽然是泥塑成形,但编缀完全符合实物的要求,腰部以上甲片上片压下片,下部的甲片是下片压上片,胸前甲片是中间向两侧依次叠压,背甲则相反,肩甲是下片压上片,这样的叠压顺序,符合甲片受力的走向,同时不影响弯腰、抬手。兵马俑制作非常精致,每根发丝都清晰可见。跪射武士俑脚底则分布着细致的颗粒,讲解员说道,“武士俑穿的鞋是千层底布鞋,脚底的颗粒是为了行走过程中增加摩擦力,也是一种写实的体现。”
“千秋万岁 与地毋极”瓦当 西安博物院藏
“车同轨、书同文”
“大秤砣”成秦统一度量衡实证
秦王朝建立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颁布诏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统一字体,通行全国;修筑驰道和直道,促使全国道路形成交通网络系统,保证了上述统一政策通达全国。
特展中,展出的天津博物馆藏旬邑权高6.5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9.5厘米,重量约为2270克。权八角棱体,器顶口有一长方形横梁,横梁左右两侧有阳文篆书“旬邑”。旬邑为秦国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北部。权体八面,刻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诏书。秦始皇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皆明壹之。”大意是,六国已灭,全国度量衡立刻统一。秦二世诏书:“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使毋疑。”大意是,始皇帝定的规矩毋庸置疑。两诏铭文在秦权中非常少见,这件旬邑权不仅是秦朝法律和制度的见证,也是研究秦朝度量衡和文字的重要实物资料。
旬邑权是由政府颁发的标准衡器,相当于现代的秤砣。使用“权”时,得搭配“衡”一起使用。衡为秤杆,一般是木质,权为秤锤,质地大多为铜和铁。权与衡相佐,以实现“称物平施,知轻重也”,现代词语“权衡”一词便起源于此。秦朝统一全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政策。文字上用秦小篆取代各国地方性的书写方式,并在汉代得到延续。特展中,另一件用秦篆书写的“千秋万岁,与地毋极”瓦当,出土于秦皇岛东10公里的秦汉行宫遗址。与其并排展出的,是来自西安出土的秦篆书“千秋万岁”瓦当。千里之遥两件文物,相同的字体与句式,正是秦汉时期华夏一统壮丽史诗的鉴证。两千公里的距离,两千年的等待,这对瓦当“兄弟”终于通过展览见面。
夔龙纹大瓦当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皇宫瓦当:千里江山的实证
2件夔龙纹大瓦当首次“同框”
除兵马俑、旬邑权外,来自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2件夔龙纹大瓦当,实现历史首次“同框”。昔日“各美其美”的秦宫建筑构件,如今“美美与共”,尽显秦代宫廷建筑的恢宏美学。秦皇岛东10公里秦行宫遗址出土的秦代大型瓦当直径52厘米,高37厘米,长68厘米,两条造型奇异的浮雕夔龙纹组成当面图案,其尺寸与图案无不彰显出皇家气派。取样分析表明,该瓦当系用秦皇岛本地陶土制作。与一旁展出的秦始皇陵夔龙纹大瓦当相比,两者外观惊人相似,显示出秦帝国与秦文化的强势扩张。
夔是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辽宁姜女石秦汉行宫遗址出土的夔龙纹大瓦当当面由两条造型奇异的夔龙纹组成,左右对称,姿态矫健。其制作技法是先画出纹饰轮廓,再用平刀加以阴刻,阴阳分明,线条圆润、简洁,夔龙纹反复盘曲,除了夔龙纹自身形成的曲线美之外,纹饰间的空隙部位同样形成了精美的留白空间。它与一旁展出的秦始皇陵夔龙纹大瓦当相比,两者外观惊人相似,显示出秦帝国与秦文化的强势扩张。
夔纹大瓦当的纹样承袭了商周青铜器纹样的传统风格,是中国古代陶雕史上的优秀作品。这种夔纹大瓦当在秦始皇陵的建筑遗址和东门遗址、辽宁绥中和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均有出土。孙昕说,这两块瓦当的“对话”,实则是秦中央集权制度与边疆治理模式的物化呈现。它们相同的大规格、大尺寸形制以及相似的夔纹,证明了秦中央的控制权已经到达渤海海疆,宣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相似的技术标准、资源调配也是秦中央集权的物证。
张小攀说:“秦大一统之后,百姓生活愈加安稳,策展团队在展览尾声选择秦行宫遗址出土的‘千秋万岁’瓦当和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千秋万岁 与地毋极’瓦当这两件很有意义的瓦当,表达人们对生活长治久安的祈愿,让展览在最后得到升华。”
夔龙纹大瓦当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这不是简单的文物展览
更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重逢
“这不是简单的文物展览,更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重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说。此次特展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与秦的三十六郡”系列展的第二站,第一站是2021年在浙江省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举办的“秦风越地 安且吉兮——秦始皇和他的鄣郡”特展,该展也是秦兵马俑第一次走进县级博物馆。
“秦与秦的三十六郡”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响应国家关于“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的”号召推出的系列展。展览以“百代秦政”为基础,以秦的三十郡为切入点,选择有秦文化遗存的地县级博物馆联合策展,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让文物活起来,让非中心城市的公众也能享受到更多的文化资源。此次参展文物都是根据展览主旨选择的,策展过程中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对话”,借此作出对比。如秦统一之前秦文化和秦皇岛当地文化以及所属燕文化的对比;秦统一后大一统制度下中央文化与地域“多元”文化特征的对比;秦始皇陵出土夔纹大瓦当和辽宁秦行宫遗址出土夔纹大瓦当纹饰、材料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对比。
周萍介绍:“近年来,我们积极面向全国地县级中小型博物馆展开合作,该系列展之后的选择中,我们也会更倾向于有秦文化遗存的地县级博物馆,争取以大馆带小馆,让陕西珍贵文物和各地区的优秀文物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地县级的文物,构建完整的‘大一统国家图谱’。”作为活动承办方之一,秦皇岛旅游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昕介绍说,秦皇岛有着厚重浪漫的人文底蕴、天赋异禀的旅游资源,此次展览将是市民游客的又一文旅盛宴。展览清晰勾勒了秦皇岛在秦代“大一统”进程中的关键地位——从燕文化与孤竹文化的交织地,到秦代交通系统中驰道的重要端点,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展览所诠释的,“百代皆行秦政”的历史逻辑,在此化作可触摸的文物与可感知的文明脉络。(文/图 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