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环境|西安国际港务区:智能审批让服务更高效群众更满意
来源:陕西日报 2023-09-13 08:35
9月7日,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政务服务中心,一些企业负责人正在电脑上进行AI制图。
“企业办理许可证前,需要提供设施设备店面布局图。”西安国际港务区社会事业和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赵媛媛介绍,“之前很多人的申请因为图绘不好被退回,耽误了时间。现在他们只要在电脑上按照步骤选择营业类型,再拖拽相应设施设备图标,就能轻松制图,在5分钟内解决问题。”
除AI制图外,今年西安国际港务区积极探索“智能审批”改革,通过数据共享、新技术应用等,在西安率先推出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高频事项随时智能办、秒批秒办,实现即时受理、即时办结、全流程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
“以前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时,我们需携带纸质申请材料,经过受理、审批、发证等环节。现在完成简单备案后,通过智能审批,我们当即就可以拿到相关证件,大大缩短了办事时间,降低了办事成本!”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综合办公室主任唐家龙对现在的办理流程十分满意。
变“材料审批”为“数据审批”,变“人工审批”为“电脑审批”,西安国际港务区通过数据共享复用实现申请人免交免填,实现由人工核验到系统自动核验,大幅精减办事材料,提升审批效率。赵媛媛介绍:“目前,我们已上线智能审批事项15个,包括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补证、新办、变更)、从事出版物出租业务备案、城镇建筑物门牌号码申请、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许可(变更、补证)等,精减办事材料63项。”
此外,西安国际港务区持续深化“一门、一窗、一网、一次”改革,推进实施“超级综窗”集成服务改革。
在深度融合部门业务的前提下,西安国际港务区全面升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受审分离政务服务模式,把部门单设的办事窗口逐步统一整合为综合窗口,实现无差别“一窗受理、综合服务”,并由过去单个窗口分散受理转变为多个窗口同时受理,推进线下“只进一扇门”。
“灵活就业、人事代理等服务事项,以前都只有一个窗口办理。改革后,每个窗口都可以办理业务,大大缩短了高峰期群众排队时间。我们还开设‘潮汐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特色服务窗口,强化进驻政务大厅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的管理、优化和保障,在确保‘应进必进’的基础上,做到进而能办、办而高效。”赵媛媛说,“大厅内群众办完事后,工作人员会让他们留下‘好差评’意见。这些举措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下一步,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按照营商环境突破年相关工作部署,进一步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需求,深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推进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能力提升,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切口”入手,推动政务服务“大提升”,打造陆港政务服务品牌。(记者 师念)
记者手记
为建成世界一流内陆港保驾护航
“建设世界一流内陆港,打造‘双循环’核心枢纽”是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长远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得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以全省“三个年”活动为契机,西安国际港务区创新改革,不断取得营商环境新突破。
创优政务服务,推出“云上综窗”政务服务模式,打造云上办事新体验,15个事项实现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63项办事材料得到精减。总结全省首创的“政务楼小二”经验,在各产业园全面建设营商中心,统筹部门营商职责,常态化开展主题活动解决企业问题,探索加强县域营商环境建设新路径。
发挥法治保障功能,举办加工制造企业、外经贸企业法律服务工作座谈会,指导企业化解合同管理、跨境贸易、境外投资等问题。
持续推进跨境投融资,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二期工程建设,13家银行已为40余家企业提供融资100余笔60.8亿元,解决企业运输垫资难题。
畅通国际贸易通道,西安铁路口岸、西安综合保税区全面落实“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通关模式。建设占地120亩的中哈(西安)商贸物流中心项目,打造中哈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开行“粤陕号”国际班列,新增3条“+西欧”集结线路。常态化开行全国唯一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让西安至德国运行时间由之前的平均12天缩短到现在的9.8天,班列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完成中欧班列出口集结中心项目建设,实现“区港联动,抵港直装”。
西安国际港务区不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成世界一流内陆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