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史观体育】中国古人也爱“冰雪运动”

来源:陕西日报 2021-01-28 09:24

随着北京冬奥会临近的脚步,我国在普及冰雪运动、发展冰雪产业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冰雪运动。其实,根据史料记载,滑冰、滑雪等冰雪运动在我国古代就比较盛行,并且花样之多、参与人群之广、竞赛规则之完善,令人震撼。

隋代时,我国就有关于生活在嫩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室韦族人在雪地里“骑木而行”的记录(《隋书·北狄书》)。“骑木而行”指的就是脚踏类似雪橇的木板,在冰雪中行走。那里气候寒冷,积雪之厚能淹没马背。脚踏木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行进速度,还可以防止陷入雪沟中。

唐代时,居住在额尔古纳河至阿尔泰山一带的回鹘族人,在冰雪环境中也同样在脚下系上木板,并用木杖支在腋下,可以非常迅速地在冰上滑行。当地人将其称之为“骑木马”。显然,这时在冰雪上滑行的装备还比较原始,滑雪与滑冰更多是为生存需要服务。

宋代时,冰上游戏出现了。宋代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提到过一种最早由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名为冰床(凌床、拖床、胡床)的游戏。这是一种以人力牵拉为动力的冰上游戏:在木板上铺上垫褥之类的轻软暖和的物件,两三个人坐在上面,让一个人拉着在冰上滑行。宋代的多位皇帝也喜欢这些冰上的娱乐活动,常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宋史·礼志》)。明代时,冰嬉被列为宫廷体育运动。一些官家子弟会聚集在冰面上玩冰床,并将十几张床连在一起,一边饮酒驱寒,一边滑行(《倚晴阁杂钞》)。

清代是我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与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有直接的关系。满族人的前身是女真人,长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那里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也培养出了满族人高超的驾驭冰雪的能力。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就曾建立了一支冰上机动部队,由他的部将费古烈率领。这支冰上部队的士兵脚穿乌喇滑子(冰鞋),曾创下一天一夜滑行350公里的惊人纪录。

入主中原后,满族人也将滑冰的习俗带了过来。每年冬至到三九天,当冰冻得十分结实时,清朝的皇帝就会在北京的北海或中南海观看盛大的冰嬉,检阅八旗清军滑冰。滑冰检阅的规模很大,有数千人参加。检阅项目分为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两种。速度滑冰要求完成“官趟子”(规定动作)的8种动作姿势,包括双臂摆动式、背手跑冰式、弯道式等。花样滑冰的式样更为丰富,有猿猴抱桃、鹞子盘云、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凤凰展翅、双飞燕、大蝎子、摇身晃、香炉爪等十几种。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幅清代乾隆年间的《冰嬉图》将当时花样滑冰选手的高超技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冰上健儿们姿态不同,各显绝技,鱼贯而行,组成了一条蜿蜒盘转的长龙。

随着滑冰在清代的军事作用越来越小,滑冰开始向娱乐化、大众化方向发展。由滑冰与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而产生的新冰嬉形式也开始大量涌现,如滑冰与杂技相结合诞生了冰上杂技。爬杆、盘杠、飞叉、耍刀、弄幡等杂技项目都被搬到了冰上。舞龙、舞狮、跑旱船等民间的节日庆祝活动也开始在冰上开展,别有一番风韵。

此外,在中国古代流传已久的蹴鞠也来到了冰上。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的什刹海和护城河上还可以经常看到老百姓玩冰上足球。清代还有一种称为“打滑挞”的冰上娱乐运动。在滴水成冰的季节里,人们用水浇地,在地上堆成一个三四丈高的冰堆,然后让身手矫健的人穿着带毛的猪皮鞋从上面挺身直立滑下,能顺利滑下来而且不摔跤者胜。这种运动要求有很高的身体平衡能力。

清代冰上运动的大发展也促使滑冰器具有了很大改善。冰鞋出现了单冰刀、双冰刀两种不同的类型。双冰刀比较平稳,适合初学者练习。与现在的冰刀不同的是,清代的冰刀都比较短,冰鞋后跟部分的下面没有冰刀。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使用者在需要时用鞋跟触及冰面以停止滑行,或改变滑行方向。(记者 张江舟)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