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陕西:三秦大地尽是丰收美景 万千农民唱响丰收欢歌

来源:陕西日报 2020-09-23 09:47

编者按

秋风送爽,金色为伴,三秦大地尽是丰收美景;果香四溢,五谷丰登,万千农民唱响丰收欢歌。陕北果园苹果红遍枝头,关中沃野玉米喜获丰收,秦巴山间小木耳长成了大产业……在这个丰收时节,带你一起分享来自广大农民的丰收故事。

漠西大葱有点甜

郭孟发希望明年的新品种试验能成功,有个好收成。 杨晓梅 摄

最高的一棵超过1.7米,最矮的一棵也有1.5米,最粗的一棵重量超过1公斤,最细的一棵也有0.5公斤重。9月15日,在乾县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启动仪式上,郭孟发拿来的4捆漠西大葱被单独摆放在活动展区的中间位置。拍照、录视频、比高……见惯了大葱的村民们,还是禁不住感叹。

郭孟发站在展位上,远远地看着这场景,面露微笑,神情中难掩自豪之感,“我们漠西瑞丰大葱农民合作社种植的漠西大葱,市场价格在全国来说都是最高的。”这是在全国各地贩卖大葱的经销商反馈给郭孟发的消息。

目前,山东、重庆、河南等地种植的大葱,每公斤批发价最低约1.8元,最高约2.4元。乾县漠西大葱,每公斤批发价最低2.8元,最高达到3.2元。“预计今年春节前后,我们葱的价格能涨到每公斤4元。”郭孟发笑得合不拢嘴。

价高且销路不愁。今年,该合作社的500多个社员,总计种植漠西大葱上万亩,每亩产量约4000公斤。6月初栽种的葱苗,9月上旬一上市,该合作社就接到了很多订单电话。最近,社员们都是早上起葱,中午在家包装,下午等着客商上门把葱拉走。

“原本我们的大葱上市时间应该在中秋节前后。但是今年雨水多,而且一下雨就刮大风,我们这葱扛不住大风,所以决定提早起。”郭孟发说。相比去年,由于起葱时间提前,大葱亩均产量略有下降,但葱价涨幅很大,每公斤批发价上涨了约0.8元。

对漠西瑞丰大葱农民合作社的社员们来说,今年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年。启动仪式上,漠西瑞丰大葱农民合作社作为2020年乾县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被表彰。

“其他品种的葱,辣味重。而我们漠西大葱,是甜味中带点辣,脆嫩无丝,香味醇厚。”夸起自家的葱,郭孟发不遗余力。

漠西大葱因种植在乾县城关街道漠西地区而得名。10多年前,刚接过合作社理事长重担的郭孟发,从山东章丘引进该品种大葱。漠西地区特殊的土质和自然条件,加之村民采用无公害种植和井水灌溉的方式,使种植出的大葱形成了独特品质。2016年,漠西大葱成为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之一。

从合作社的5亩试验田到夹道村全村种植2000多亩,再到以夹道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漠西地区贾赵村、龙马村、四白村等十余个村种植上万亩……越来越多的村民品尝到了漠西大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甜味”。

“现在信息通畅,盲目跟风种植的现象越来越少,近三四年市场很稳定。”郭孟发说,2017年,漠西瑞丰大葱农民合作社帮扶35户贫困户种植漠西大葱,当年就收入300多万元。土地的回报是实实在在的,丰收的喜悦是甜蜜蜜的。

种红提过红火日子

秦仲根和他的红提葡萄。 齐卉 摄

秦仲根走对了一步棋。

不是普通的下棋,是人生的棋。

9月15日,阳光透过大棚,温暖着即将成熟的一串串红提葡萄。把套在葡萄上的纸袋解开一个小口, 看着红提长势、着色都不错,秦仲根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回忆起15年前决定种葡萄那个心动的瞬间,秦仲根觉得,“冥冥之中的机缘巧合,成就了现在的人生价值”。

今年49岁的秦仲根是合阳县新池镇南沟社区的村民。和大多数“有想法”的农民一样,靠着勤奋和手艺,秦仲根在年轻的时候外出务工,在建筑行业里打拼。在一次帮助村委会刷墙的时候,偶然听到村支书和村上几个能人在商量发展红提产业的事,秦仲根一下子心里“种了草”。

要是能回村发展,又有产业能致富,岂不是两全其美?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秦仲根就敲开了村支书肖万顺的家门。了解了红提产业的市场行情和前景,秦仲根觉得可以先试一下。在其他村民你一亩我两亩试水的时候,秦仲根一次就流转了10亩地,“先种上再说。”他颇为自豪地跟记者说,“这是要有魄力才能干成的事。”

对于红提怎么种,秦仲根心里没底。请教专家,上网看书,秦仲根一样都没有落下。

第3年,10亩红提要全面挂果了。那年春天,秦仲根把葡萄枝从地下刨出来,上架,再把地整平,杀菌。每一个环节他都认认真真,充满期待。

当枝条上的嫩绿色芽芽一个个都露出头的时候,秦仲根就像刚当爸爸一样,宝贝得不得了。“你不知道,芽子稍微一展,里面绿红色的花穗出来的时候,我和媳妇激动坏了。”谈到兴奋处,这个老实的庄稼汉子尽管言语上不知如何表述心情,但手舞足蹈的样子让在场的人都笑了。

5月,在收麦子的季节,秦仲根的红提花帽脱落,果实成形。种成了!浇水、修剪、套袋……他都亲力亲为,忙并快乐着。

从那时开始,秦仲根尝到了收获的快乐。他又陆续流转了20亩地,扩大红提的种植面积。

“也不是一直风调雨顺。”说到挫折,秦仲根说,2015年,受倒春寒影响,30亩的红提产量大受影响。“本来预计收入45万元,结果满打满算3万元不到。”他说,“但是没关系,我咬牙坚持下来了,来年再战。”

那年以后,秦仲根在倒春寒来之前就提前开始做准备。看天气,采取棚内点烟等措施平稳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倒春寒,产量也没再受影响。

今年,为了紧跟市场,秦仲根把10亩红提换成了“阳光玫瑰”葡萄。“这个价更好,收益也应该不错!”他咧着嘴笑着跟记者说,“剩下的20亩产个3.5万公斤没问题,预计收入28万元,我今年要给俩儿子买房啦!”

橘子黄澄澄 橘农乐滋滋

农民展示收获的橘子。 洪维 摄

又是橙黄橘绿时,城固县沿秦岭南麓的23万亩柑橘进入成熟期,满山遍野绿油油的橘园里,黄澄澄的橘子缀满枝头,格外耀眼。

9月16日一大早,桔园镇郭家山村村民郭继成就开始和妻子忙着采摘自家的早熟橘子。“今年雨水好、光照足,橘子比往年早上市半个月,9月5日已经有客商来收购了。”郭继成向记者介绍,“我们现在卖橘子很方便。”

柑橘种植是桔园镇的传统农业,今年48岁的郭继成种了12亩橘树,家里的经济收入全靠卖橘子。每年橘子采摘时节,村上每天通过大喇叭播报各收购点橘子规格、色泽要求和价格等信息,郭继成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收购点,根据橘子成熟情况采摘。“我今天摘的这些橘子直接从地里拉到收购点,省时省力。”郭继成说。

“十几年前种橘子,常常是丰产不能丰收。”说起以前,郭继成直摇头。那些年,郭继成跟其他村民一样,施肥、喷药、修剪、管理,全凭自己的传统经验,一亩橘树年产值不到2000元。路不通,客商进不来,橘子运不出去,老牛拉着人力车,从采摘到卖给镇上的收购点,就得一两天,就算遇到橘价好的年份,往往赶不及时间,错过好价钱。

2005年,在县果业局技术专家指导下,郭继成开始对橘树实施改造,密改稀,高接换头,施有机肥,等等。他还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为有职称、懂技术的农民。

2011年,郭家山村橘园全部种上了优质柑橘,户户都有职业农民,橘园管理逐步科学规范,柑橘产量稳定,品质逐渐提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村上逐步形成了柑橘产销全产业链。去年,全村年产柑橘7500多吨,产值2200多万元,橘农人均纯收入13890元。

与此同时,村上先后硬化10公里通村路、15公里田间道路、5公里村内道路和通户道路。路畅通了,郭继成先后添置了旋耕机、除草机、三轮车、柴油动力喷雾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村里陆续成立3家柑橘合作社,50多户橘农成为柑橘收购经纪人,不出村就能卖橘子。

“今年橘子着色好,果形均匀,味道也好。”郭继成剥开一个橘子招呼记者品尝,“我们现在种的都是改良后的中早熟品种,不仅口感好,而且抢占南方柑橘上市前的空白期,价钱好,不愁卖。”

品质好了,道路宽了,好橘子卖上了好价钱,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2015年,郭继成再次翻修了房子。去年,他投资40万元在新疆和田市为儿子、儿媳开办了百货商店。

“今年价钱还可以,这12亩橘子能卖十来万元。”看着满园黄澄澄的橘子,郭继成乐滋滋地说,“最近刚开始收,价格在1元到1.5元左右,再过十来天就要大面积收了,到时候一天摘1500公斤左右,就要找采摘工人帮忙。我的小孙子也快出生了,抓紧时间卖完橘子抱孙子!”橘园里响起爽朗的笑声。

把种粮这件事做大

9月16日,在泾阳县键潍粮食专业合作社农机大院里,一排停放的青贮收割机后,刘武正在指挥粮食装载机将成堆的金色玉米粒装入振动筛,旁边几个工作人员操作粮食定量包装机,将一袋袋打包的玉米装入货车。

“6月小麦夏收后种下的玉米还要等10多天才能成熟,现在这些玉米是今年新流转过来600余亩地,在4月20日左右种下的豫单9953、京农科728等品种。” 刘武对记者说。刘武是键潍粮食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15岁开始给农户服务,从开四轮拖拉机、大型农机,到农资销售,他对种粮既有深深的感情也有浓浓的兴趣。

2008年,拥有一台拖拉机的刘武,用积蓄和贷款,流转了农户416亩地开始种粮。“当时,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小孩、妇女根本没能力种地,因为我有拖拉机,还非常爱好农业服务,就想把荒地种起来。” 刘武说。

刚起步困难重重:一台农机不够用、周边劳动力少、粮食没有足够的晾晒场地,以及恶劣天气。但刘武没有气馁,他不断总结经验,在管理上下功夫,不到3年,就在“全省2010年度粮油高产竞赛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当年小麦亩产达到550公斤,玉米亩产630公斤。

“那年省上给我们奖励了一台收割机、一辆三轮车。得到了省上的嘉奖,让我在艰辛中尝到甜头,更坚信要把种粮这件事做下去,还要做大!” 刘武回忆时眼里透着光。

2014年,刘武再次流转土地,将种植规模扩大至760亩。“土地越多,就发现农机越不够用,想干好干大,农机才是发展方向。”于是这一年,键潍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刘武贷款100多万元购买了6台大型拖拉机、2台收割机、3台小型拖拉机。截至今年,键潍农机专业合作社有管理、技术人员16名、大型农机具40台(套)。

有了农机,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收成越来越好。今年合作社种了15716亩玉米。谈及收成,刘武很有信心,“上半年暴发小麦条锈病,但我们防治及时,在3月15日和4月20日喷药两次,小麦没有一粒染病,收成很不错,亩产520多公斤。玉米略受阴雨天影响,应该也能达到亩产750公斤。”

种粮12年,刘武成就了自己,绿了荒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2860多户农民每户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500元、分红200元;2016年键潍农机专业合作社与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脱贫协议,产业入股8户每年分红4000元,长期务工21户年收入1万元左右。

黄龙金秋蟹正肥

“进入9月中旬,池塘里的大闸蟹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次蜕壳,现在正是长膘育肥的关键时期。每天除了喂饲料,我还会投喂一些煮熟的南瓜和玉米,为大闸蟹膏满黄肥做足积蓄,确保国庆上市时蟹肉饱满厚实……”9月17日,秋风吹皱一池碧水,陕北汉子李喜军站在池塘边讲起自己的“养蟹经”。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李喜军5年前也只是在电视里见过大闸蟹,如今他已经成为黄龙县远近闻名的大闸蟹养殖“土专家”。

李喜军40岁出头,个头不高,皮肤微黑,高中毕业后就在社会上打拼,跑过货车,开过饭店,后来经营着一家农资店。2015年,李喜军听说黄龙县引进大闸蟹养殖项目并试养成功,他既好奇又充满疑虑:“南方的大闸蟹放到北方养,真能行得通吗?”

带着好奇和疑问,李喜军去省内外多个养殖基地进行了考察。经过一段时间观望,在崾崄乡政府大力扶持大闸蟹养殖的号召下,2016年2月,李喜军决定回老家崾崄乡白城桥村发展大闸蟹养殖。

“刚开始抱着试验的心态,想着第一年只要能养活就算成功了。蟹苗咱也不用操心,全部由政府免费提供给养殖户,我只专心养好就行了。”关掉农资店,李喜军在白城桥村建起两个池塘,开始养殖大闸蟹。

“一开始真的是两眼一抹黑,连最简单的投喂也不会。蟹苗3月撒到水里咱也看不见,每天把饲料撒到水里咱心里也没底,就舍不得喂饲料,后来才知道那段时间是大闸蟹生长的关键时期……”李喜军苦笑着说,“不会技术就想尽办法去学,除了去别的养殖基地现场学,还参加县里组织的技术培训,由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冯万能老师进行技术指导。”

白天喂食、学习,晚上巡逻看护,2个月后,小螃蟹爬上了岸,李喜军心里的大石头终于放了下来。依托优质的蟹苗和崾崄乡常年流淌的山泉,李喜军在当年10月收获了第一批高品质的大闸蟹,商品蟹包装上市后广受赞誉,第一年就为李喜军带来4万元收入,也为他积累了第一批回头客。

接下来的两年,李喜军把养殖规模扩大到8个池塘,全身心投入到大闸蟹养殖中。2018年丰收季,大闸蟹的销售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

走上致富路,不忘周边人。2018年,李喜军牵头成立了黄龙县寿峰寺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发展了102名社员,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养殖大闸蟹带来的“甜头”。

捞起两只青壳白肚的大闸蟹,李喜军乐呵呵地说:“今年借着政策的东风,我的养殖基地扩大到了23个池塘,投放了7.1万只蟹苗,再过十几天将有2万多只优质商品蟹上市,估计今年的收入能突破100万元。”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