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 探月 揽月……来看中国人的浪漫“探月”之路

来源:西安航天基地融媒体中心 2022-09-10 17:41

月球对于人类而言,像是秘境般令人心驰神往。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当然,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对月亮的想象,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对月球的进一步探索成为可能。

图片

望月:从神话走向现实

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观察月球,并有所记录。我们熟知的典故天狗吃月亮,便是对月食的浪漫解读;中国古代神话中也不乏各种对月亮的想象,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都是经典的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串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童年回忆和对月亮的浪漫思绪。

探月从无尽苍穹奔向浩瀚宇宙

随着人类对月球的想象不断增多,人们还是更想登上月球触摸真实的月球。

探索浩瀚宇宙,也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不懈追求和伟大梦想。我国的空间探测是从月球探测开始的,这其中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心血与汗水。

2004年,我国启动了“嫦娥工程”。

图片

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探测;从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二号”巡月器离开探测器到达月面开始科学探测……这项凝结了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工程,一次又一次创造了月球探测史的中国纪录。

揽月:用科技创新托起星辰大海

从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至今,被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航天基地,十几年如一日,在不断探寻宇宙奥秘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航天基地的“国家队”作为我国探月工程任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先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探月工程实施的十多年,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先后六次参与发射任务,先后研制出数百台大大小小的发动机持续接力,为火箭升空搭建天梯,支撑探月工程实现了“绕”“落”“回”三期各项重大工程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图片

2020年12月17日,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务,也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该次任务中,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7台性能功能各异的大小发动机全程暖心护航,推举长征五号火箭进入预定轨道,助推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一个个高难动作,最终顺利实现揽月返乡。

图片

在我国探月工程任务中,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承担了关键系统产品的研制任务,推动了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实施,西安分院研制的数传系统设备,先后传回了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第一幅虹湾月面图像,第一幅着陆月球、玉兔月面行走图片和嫦娥三号与玉兔“两器互拍”图片,人类第一幅距地7500万公里处图塔蒂斯小行星图片。

图片

为嫦娥二号卫星研制的X频段测控子系统,成功验证我国深空测控体制。为探月工程任务研制的测控全向天线和信标天线,为探月任务中的通信定位及定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制的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落月悬停和月面软着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嫦娥四号探测器及嫦娥四号中继星研制的中继通信分系统及天线等产品,成功实现了人类航天器首次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为嫦娥五号研制的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测控天线,为整个任务全程护航。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少陵塬上,巍然伫立着一座揽月阁,以航天文化为主题,把古人对天空向往的“飞天”形象与我国现代航天科技文化结合,通过镜面水景将揽月阁倒映其中,结合台地广场中的星宿等景观,创造独特的台地广场景观。当历史与现代,在秦岭脚下,交汇融合,这一刻,千百年来的浪漫照进了现实,科技实现了逐月梦。

图片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基地在“1+10+13+N”创新体系的引领下,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为代表的8家航天基地“国家队”,带领着航天基地40多家商业航天企业蓬勃发展,构筑起航天产业发展未来新版图,不断发出奋进之声。

图片

壬寅年中秋,当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时,月光下,航天基地将继续全力以赴助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