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总结篇:回访房岩村原第一书记徐伟朋——帮扶干部要树立市场意识 让乡村产业发展更符合实际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10-28 17:27

3b422810224e4874533a97dc4e27f504.jpeg

徐伟朋:浐灞生态区金融商务区管理办公室综合财务科副科长,2017年5月份,到临潼区仁宗街道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担任房岩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2019年7月结束驻村工作,返回原单位。

西部网讯 “我到现在都没有退出房岩村工作队的各个群,一直在关注、关心房岩村脱贫的各项工作,待在村里两年零两个月,确实有感情了。”说到动情处,原房岩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徐伟朋的眼眶有些湿润。2017年,徐伟朋作为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被派驻至临潼区仁宗街道房岩村开展脱贫帮扶工作,到其离开时,房岩村已经顺利摘掉“贫困村”帽子。

221e07d95f16bd85ec72c279e9bacc8d.jpeg

徐伟朋邀请浐灞书画院老师到村委会写春联送祝福。

勤学习成就合格帮扶干部

回忆起帮扶工作的点点滴滴,徐伟朋最大的感悟就是要牢固树立党建引领。

徐伟朋告诉记者:“支部就是致富的战斗堡垒,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扶贫政策,吃透弄懂,结合每户户情,让群众最大限度获得扶贫政策的红利帮助。”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徐伟朋经验丰富,但脱贫攻坚对于徐伟朋来说还是一个全新任务。不过对此,其有着充分的准备和认识:“我知道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到2020年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是我们党做出的庄严承诺,不容马虎懈怠。”

而如何完成好这一任务,徐伟朋也有着清晰的认识,“首先是学习。”

在到岗之前,徐伟朋便认真学习了各项脱贫攻坚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的各种思想及会议精神。到了房岩村后,徐伟朋立即组织房岩村“两委会”的干部共同学习,“常学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徐伟朋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抓手,只有学习领会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政策、精神,才能更好的将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

在房岩村工作期间,徐伟朋每月开展固定党日学习,组织干部党员收看远程教育节目。观看后,组织党员、两委会干部、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主题讨论,联系思想工作实际查找解决问题,不断强化干部党员政治意识、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

徐伟朋说,学习脱贫攻坚政策、精神只是学习的第一重含义,第二重含义则是学习、了解房岩村的各项情况,以及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因为只有对村里的情况掌握的清清楚楚,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完全熟悉,我们才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房岩村村民较为分散,有的贫困户家庭离村委会要7公里远,但徐伟朋仍然牢记使命任务,他的足迹遍布村内的每一个角落,通过挖掘贫困户自身优势,利用一户一策,实现精准脱贫。

12d5d100133c31124452cbd75acbc27f.jpeg

入户走访马角组贫困户,和王建岗在老宅前交谈。

树脱贫典型扬致富经验

谈及工作的第二点感悟,徐伟朋认为是树立典型。

在徐伟朋看来,“树立身边典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脱贫先进典型,让群众跟着学、照着做、比着干,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进而复制推广脱贫、创业、致富典型先进经验。”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徐伟朋将树典型的第一个目标放在了房岩村“两委会”上。

徐伟朋介绍说,自己刚到房岩村时,村中“两委会”成员年龄都比较大,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感觉自己的生活就是那样了,缺乏工作斗志与激情。而徐伟朋则积极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弘扬文明新风,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村两委会成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教育引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两年的帮扶,村“两委会”成员精神面貌明显改观,两委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四支队伍”全力做好脱贫产业谋划,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而通过“两委会”的外引内联,房岩村的集体产业稳步发展,到2018年胜利完成了脱贫摘帽任务。

在树立脱贫典型方面,在徐伟朋的协调下,村里给当地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养殖大户朱波波、王涛各投资6万元,大力发展黑猪肉、土鸡蛋养殖,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养殖业。“养猪也需要技术,有些群众不掌握相关技术,养不好,我们就让王涛代养,而养猪的收益在扣除必要的花费后还是归群众,以这种形式带动致富。看搞养殖赚钱,有些群众自己也慢慢钻研起相关技术,摸索着养了十几只羊,加上其他一些收入,也实现了脱贫。”

36067aa7effa58cc63e24f47d99276b4.jpeg

徐伟朋和工作队员查看房岩村饮水工程进展。

强产业走持续发展之路

徐伟朋的第三点感悟则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树立特色产业。

徐伟朋认为,好的环境会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毕竟每天都住在设施老旧的地方,几十年也没有变化,感受不到社会发展和变化,村民也不会对生活有过多的奢望。”所以徐伟朋将基础设施改造作为脱贫攻坚中一项优先解决的重要任务。

危房改造,道路桥梁硬化或新建,修建蓄水池,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标准化公共卫生间,修建排水沟,沿灞临路外墙立面粉刷提升,通信网络覆盖到户,村委会健身广场提升改造等工程让村里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工作队付出这些努力,使房岩村顺利通过了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市级验收。

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激发人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若要持久还得靠产业支撑。

经过走访调研,徐伟朋认为,房岩村分布在骊山最美环山路两侧,森林覆盖率高,青山环绕,自然风光秀丽,村组院落环境整洁,适合人居,所以乡村旅游也成为其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

村级集体经济利用旧学校和老宅场院,按照“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共同开发村民闲置场院和老宅,投资20万元合作开发硕田溪谷生态度假山庄,使闲置资产变为有用资产,实现自身价值。此外,村内有13户人家通过提升改造开办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服务,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乡村旅游之外,养殖业也是徐伟朋发展的重点,除了给两个养殖大户各投资入股6万元促进发展养殖业外,工作队还给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购买鸡羊猪等幼崽、修葺圈舍,帮助其发展养殖业。此外工作队还曾协调嫁接改良核桃100亩。

bf2588048e43422e3976a60f848d0940.jpeg

徐伟朋走访房岩村贫困户李创具夫妇。

谈建议 扶贫扶志仍是首要任务

两年多的工作经历,让徐伟朋对房岩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即便离开房岩村,其对当地的帮扶工作仍很关心。谈及对现在帮扶工作的建议,徐伟朋总结有四点,“这不仅是我的建议,也算是我工作时的一些遗憾,如果我能继续在房岩村开展帮扶工作,我肯定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徐伟朋说,第一是发现农村人才的紧缺,缺少致富带头人。“所以我认为要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但目前各村基本都是空心化,留守群众多为老弱病残及妇女小孩,没有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当然我认为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展开,乡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对乡村有情怀的年轻人将陆续回到村里进行创业发展。”

第二点,徐伟朋认为应从扶贫扶志方面入手,“房岩村多数村组、农户交通不便,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贫穷压制了他们的斗志,安于‘不富也安’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些甚至好逸恶劳,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所以还是要多与群众交心,改变他们的思想。”

而第三点还是产业问题,“群众普遍缺少致富技术,受地域限制,群众眼界不开阔,思路不开放,致富门路缺少,外界投资办企业成本较高,当地就业机会少。所以开展技术扶贫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另外,在外界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自我发展,也是应该考量的重要方面。”

最后,徐伟朋谈到了一些教训,“就我的经历来看,帮扶干部了解农业、农村专业知识不够,派驻村的工程和管理类干部,缺少专业农业知识,对农村情况了解不透,进入扶贫工作需要一段时间学习和摸索,早期制定的一些计划方案比较理想化,市场化意识不足,所以在工作过程中也吃了一些亏,希望后续扶贫干部具备开阔的思路,我相信工作可以做的更加完美。”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