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文化遗产资源 回答“有哪些”“在哪里”“怎么管”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5-13 08:50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统筹考虑、系统谋划、一体推进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挖掘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助力打造世界人文之都的实施方案》安排,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完成了《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总体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秦岭北麓(西安段)区域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普查整理,并提出了遗产保护的指引要求。

针对《规划》,记者专访了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与说明。

为什么要编制《规划》?

填补规划空白短板

目前,秦岭北麓(西安段)区域主要以《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保护管控依据,针对的是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的保护。已施行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的重点在于中心城区范围,需要补充秦岭北麓区域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控内容,亟待开展全面资源普查和保护传承研究工作。

本次《规划》有效弥补了秦岭北麓区域目前所面临的文化资源底数不清、统筹保护路径模糊、活化传承引导不足等短板,填补了在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特定区域、文化资源保护的特定领域、总体层面的特定层级的规划编制工作空白,是补齐上述短板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推动秦岭北麓区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重要依据。

《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

多方衔接确保科学合规

本次《规划》编制严格遵守《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与《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关于保护对象、保护措施、数据坐标等内容进行了充分衔接,并广泛征询了省级有关部门、市级有关部门、沿山区(县)政府以及多领域专家学者意见,确保了本次《规划》内容的科学、合规。

《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摸查并从多方面开展研究

《规划》基于新时期关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统筹保护要求,形成以秦岭北麓(西安段)文化资源保护现状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思路,进而在对区域文化资源底数进行全面摸查并形成电子档案的基础上,从梳理价值特色、明晰保护要求、制定管控引导、提出保护传承策略、构建保障机制等几个主要方面开展编制研究工作,力求实现“创新资源保护利用,传承秦岭历史文化,打造自然与文化遗产统筹保护利用示范地”的愿景目标。

如何实施保护管控?

明确保护要求 协调农业发展需要

《规划》针对不同类型历史文化资源提出差异化的保护要求,严格落实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对整合后的资源类型补充细化保护要求,凸显秦岭北麓区域文化与自然遗产融合共保的特色。同时,《规划》通过“名录”“坐标”“指引”等措施,明确了区域内文化资源“有哪些”、“在哪里”、“怎么管”,而且对不同区域制定了分类指引要求,特别是对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重叠的区域,在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基础上,还补充提出了必要的正负面指引,既能够保护好文化遗产、又不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需要。

如何彰显秦岭区域价值特色?

挖掘资源禀赋 促进融合发展

《规划》深入挖掘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系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及文化价值,针对价值突出且具备活化展示可行性的文化资源,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鼓励开展文化研学、非遗体验等文化活动,促进社会公众对秦岭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规划》积极推动区域乡村发展,落实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要求,鼓励培育传统手工、特色民宿等符合区域乡村实际情况的绿色业态,促进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践行。

《规划》如何实施落地?

坚持“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原则

秦岭北麓(西安段)文化资源底数大、范围广、要求多,故本次《规划》将在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下,由市级有关部门和沿山区(县)政府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共同配合组织实施。

后续工作坚持“属地负责、部门协同”的原则,重点开展建立资源调查的动态长效机制,加强衔接传导,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信息化建设三个方面工作。即沿山区(县)政府定期巡查并及时上报符合保护要求的资源点,协助市级相关部门开展评估和认定工作,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及时补充保护名录;将《规划》中历史文化资源对象、保护范围以及指引要求,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和纳入,确保保护管控内容得到全面、完整的落实;将保护对象、范围等规划成果转化为空间矢量数据成果,助力沿山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相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工作,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综合效益。

记者 龚伟芳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