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为媒,赓续红脉:西安美术学院“红脉・艺痕”实践团淳化红色实践侧记
来源:西安美术学院 2025-07-11 16:15
西安美术学院“红脉·艺痕”实践团队于7月赴陕西省淳化县开展“三下乡”红色实践活动。团队以艺术为桥,以实践为笔,在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探寻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播撒红色火种,用青春力量书写红色传承的生动答卷。
艺笔绘红:让红色记忆在乡村墙面绽放
7月6日,实践队首站抵达咸阳市淳化县车坞镇大店村。队员们顶着七月骄阳,迅速勘察村容、选定墙绘点,备齐画材投入创作。
以“革命精神永传承”为主题,他们将革命历史素材与红色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从构图起稿的反复打磨到调色绘制时对革命符号象征意义的精准把控,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对历史的敬畏。 墙绘创作过程中,队员们额角的汗珠浸湿衣襟,手中画笔却从未停歇。这面墙不仅是艺术画布,更是红色记忆的载体——老人指着画面中的战斗场景,讲述爷台山反击战的民间往事;孩童围着调色盘好奇提问,队员们便借着颜料与画面,轻声讲述五星红旗、华表里的红色故事。一场艺术实践,悄然变成了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让红色基因在画笔与对话中融入乡村肌理。
寻迹溯源:在革命旧址触摸历史温度
7月7日起,实践队循着烽火印记,深入爷台山、桃渠塬等革命旧址,开启红色寻根之旅。
在爷台山战役旧址,师生们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战役纪念馆,作战地图、武器实物和珍贵照片生动再现了1945年爷台山反击战的壮阔场景。现存的战壕遗址旁,大家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枪炮轰鸣,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先烈的无畏。
随后,团队来到桃渠塬爷台山反击战指挥部旧址,窑洞内斑驳的土墙、简陋的桌椅,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运筹帷幄,墙角的油灯微光仿佛仍映照着将士们坚毅的面庞。 桃渠塬革命旧址内,泛黄的文件、锈迹斑斑的武器、磨损的军装等实物展品,还原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战斗的峥嵘岁月。队员们在伟人旧居中驻足,简朴的陈设让大家深切感受到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的精神力量。
听史鉴今:从老党员与老兵口中汲取奋进力量
为深挖红色故事,实践队专访了老党员与抗美援朝老兵,在口述历史中触摸时代脉搏。 淳化县税务局原纪检组组长、县老年大学原教务长刘永华老人,深情讲述了爷台山战役中淳化人民的牺牲与贡献,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战天斗地、植树造林、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他提到,淳化从贫困县到“苹果之乡”的蜕变,正是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当被问及红色传承实践时,老人细数当地对红色史料的挖掘整理,提及革命先烈陈化深耕红色资源、赤城游击大队大队长陈欢奋勇拼搏的事迹,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
抗美援朝老兵肖田夫的讲述更让队员们动容。13岁追随革命、16岁作为志愿军第19兵团卫生兵入朝作战的他,回忆起五次战役的冰天雪地、物资匮乏,以及抢救伤员时的惊心动魄。“战争太残酷了!”老人展示着身上的伤痕,眼神却愈发坚定,“年轻人要听党话、跟党走,珍惜幸福生活,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 朴实话语中,蕴含着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
文脉探源:在文物中读懂红色基因的历史根系
为纵深理解淳化红色基因的文化根基,实践队走进淳化县文物博物馆。从远古石器到明清瓷器,馆藏文物如立体史书,铺展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 展柜中,宋朝崇宁通宝等年号钱尤为引人注目。宋徽宗瘦金体书写的钱文刚劲有力,不同规格的钱币见证着当年的商贸繁华与政权运转;古朴的铜量器上,细密刻度彰显着先民的务实精神与规矩意识。队员们发现,这些历史文物中蕴含的“秩序”“诚信”“担当”,恰是红色基因中“实事求是”“纪律严明”等特质的历史渊源。从古代文明到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文化根脉让大家对“红色江山”的理解更加深刻。
美育播火:让红色种子在童心土壤生根发芽
“小朋友们,国旗上最亮眼的颜色是什么?”在大店村的美育课堂上,队员何静瑶的提问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实践队将红色教育融入艺术教学,从五星红旗的红色寓意到五角星的象征意义,从天安门的“祖国心脏”到国徽上稻穗、齿轮的内涵,把“大道理”拆成孩子们听得懂的“小故事”。 孩子们握着画笔,认真勾勒天安门轮廓,给五角星涂上“亮亮的颜色”。“星星要配得上祖国!”稚嫩的话语里,红色精神借由颜料与笑声悄然扎根。家长们感慨:“这种方式让娃真懂了爱国!” 课后,孩子们追着队员分享:“我要教妹妹画国旗!” 童真的表达,正是红色传承最鲜活的注脚。
以青春之笔续写红色华章,从大店村的红色墙绘到爷台山的战壕遗址,从老党员的深情讲述到孩童笔下的五角星,西安美术学院“红脉·艺痕”实践团的淳化之行,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队员们以美术专业优势为纽带,让红色资源可观可感、红色基因可触可及。 正如实践队成员所说:“我们不仅要把红色故事绘在墙上,更要刻在心里,用艺术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此次实践,既是对“用好红色资源”重要指示的生动践行,更让青年学子深刻领悟:红色江山的守护,需要一代代人以初心为墨、以行动为笔,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红脉永续,让精神长青。(文 李琪 白宇超 摄影 李冠玉 何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