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欧亚学院学子在202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再创佳绩
来源:西安欧亚学院 2025-05-26 16:33
5月3日,202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成绩正式公布。西安欧亚学院参赛团队共斩获M奖(国际一等奖)2项、S奖(国际三等奖)19项,获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西安欧亚学院学子获奖成绩一览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跨学科建模竞技平台,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权威主办,其赛题深度融合经济、管理、环境、生态、医学等12大前沿领域,要求参赛队伍在96小时极限周期内,完成从问题抽象、模型构建、算法求解到学术撰写的全链条创新闭环。本届竞赛吸引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全球共27456支队伍参赛。
获得一等奖的两支团队,分别是郭奕辰、董周、曾佩橙团队和周志远、刘家瑞、姬壮团队,由通识教育学院数理与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中心任翠萍和马明远老师分别担任指导老师。
获得一等奖的郭奕辰、董周、曾佩橙同学团队
其中,郭奕辰、董周、曾佩橙三位同学的参赛作品为《破解旅游城市“生态——经济”困局的中国方案》。他们针对Juneau的过度旅游问题,提出融合多目标优化与混合推荐系统的可持续旅游管理框架。通过建立经济收益、环境影响、文化保护、居民满意度四维目标函数,利用NSGA-Ⅱ算法求解帕累托最优解,平衡多方利益冲突,并将其迁移至Queenstown模拟应用。这一模型为全球面临过度旅游挑战的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助力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获得一等奖的周志远、刘家瑞、姬壮同学团队
周志远、刘家瑞、姬壮三位同学的参赛作品《奥运金牌预测的“黑科技”大揭秘!》,则针对“奥林匹克金牌预测”的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他们首先利用历史数据对参赛国家进行K-means聚类,划分出奥运强国、中强国、弱国三类群体,并建立随机森林模型,通过特征重要性分析挖掘GDP、体育经费投入、奖牌转化率等横截面关键因子。为捕捉动态趋势,团队引入Informer模型处理时间序列规律,更加精准把握奖牌数据的时序特征。其次,团队采用“图”结构进行最大流算法,用以量化最优人才输送路径,揭示隐性关联。通过对教练的历史事件加权处理,得出最优路径。最后通过相关系数矩阵,验证经济指标、退役周期等变量与金牌数的统计学关联性。
能够跻身这一全球仅6.4%的队伍能获得的荣誉,在任翠萍看来,“从文献检索到模型检验,他们学会用数学框架拆解现实问题,这是比奖项更重要的学术启蒙。”马明远补充说:“学生们在竞赛实践中实现了从‘套用公式’到‘创造模型’的跨越,他们真正理解了数学不是计算器,而是思考世界的语言。”
近年来,通识教育学院数学建模项目组经过不断探索,构建起“课程赋能—实战练兵—导师护航”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形成了课程改革与竞赛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马明远认为,今年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源于三大核心环节的有机衔接和创新突破。首先,数理与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中心开设了数学建模等培训课程和学习支持服务,夯实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其次,学生通过48小时模拟赛等活动提升实战能力,教师也将典型问题转换为教学案例;最后,导师团队赛前会从模型构建到论文润色等全方位培训,赛后将获奖作品转化为教学资源迭代课程资料包。“我们相信,那些反复推演的公式、迭代的代码,最终都会化成学生眼里的光,让他们懂得数学建模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改变世界的力量。”马明远说。
未来,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将进一步推动数学建模教育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打造“学术+应用”双轮驱动的培养体系,助力学生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闪耀创新风采。(王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