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当宣讲人!西南政法大学用“青言青语”构建理论育人“青春主场”

来源:西部网 2025-05-21 09:51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号”主题高铁G8605次车厢内,西南政法大学宣讲团成员手持国家安全知识手册,穿梭于座椅间与乘客互动交流;在贵州乡村小学的操场上,《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微电影的光影里,孩子们仰着头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法律会保护我们”……这些充满温度的场景,正是西南政法大学理论宣讲的日常切片。

5月20日下午,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西南政法大学,现场领略了这支宣讲团开展“大中小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教育活动”的风采,见证了这支由足迹遍布校园内外、城市乡村、线上线下的宣讲团,如何将理论宣讲以鲜活形式触达人心。

锚定青年需求

让理论宣讲与成长同频共振

青年群体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对理论的接受往往始于共鸣、成于认同。西南政法大学精准把握青年认知特点,将党的创新理论拆解为青年关心的“小话题”,用贴近生活的“青年视角”解读宏大主题,让理论宣讲真正走进青年心坎。

学校针对青年关注的法治建设、国家安全、数字生活等领域,打造差异化宣讲内容。例如,民法典学生宣讲团聚焦校园贷、网络侵权等青年身边事,通过《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系列宣讲,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指南,线上课程观看量超1500万人次。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则以生物安全、网络安全为切入点,自编自导“国安小剧场”情景短剧,用青年熟悉的演绎方式解读抽象概念,累计宣讲700余场,覆盖百万余人次,相关活动被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160余次。

850d6d0a34e347bc01425d462291d81b.png

民法典学生宣讲团进基层

在表达方式上,学校鼓励青年用“青言青语”阐释理论,打破“说教式”宣讲模式。“理响青年・数字重庆”系列微宣讲中,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通过动画演示、场景模拟解读数字法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100万+,多期作品被中央网信办推荐。多语种理论宣讲团则发挥外语专业优势,用英、德等语言讲述红岩精神、乡村振兴故事,在国际交流中实现“理论传播”与“文化输出”的双重突破,相关活动入选“全国大学生党的精神志愿宣讲团”。

e80e92baada0e0d9be3f27150a20468a.png

“理响青年・数字重庆”系列微宣讲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校坚持“宣讲+服务”理念,将理论传播与解决青年现实问题结合。“法律有声”公共法律服务宣讲团针对听力障碍群体,创新“法律+手语”普法模式,3年覆盖13个省市超10万人次,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反诈宣讲团联合公安机关制作“冒充公检法诈骗全流程解析”微视频,被国家反诈中心转载,直接助力多地破获电信诈骗案件,成为青年信赖的“安全卫士”。这种“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宣讲逻辑,让青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理论的现实力量,进一步激发宣讲热情。

76c22fa533806d2382aa4ff43cd9aa8f.png

“法律有声”宣讲团走进公司开展宣讲手语交流活动

建强青年队伍

让理论宣讲有了“主力军”

青年更懂青年,青年影响青年。西南政法大学将队伍建设作为宣讲育人的核心工程,构建起“领导带头、专家赋能、学生主战”的三级梯队,让青年在“讲理论”的过程中完成“强信仰”的蜕变。

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关键。校党委书记樊伟牵头撰写《答好“五道题”,奏响理论宣讲最强音》,系统阐述理论宣讲的时代使命,为全校树立标杆。各二级党组织书记主动担纲宣讲团指导教师,如国家安全学院党委书记带领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开发“理论学习—调查研究—现场宣讲”闭环的“七步工作法”,团队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这种“关键少数”带头讲的模式,为青年树立了“学理论、用理论”的榜样。

3a175906bb344f1888aacbe33fe0e5c5.png

重庆市2025年国家安全宣传月活动在学校启动

专业力量的深度赋能是支撑。学校整合学科资源,让专家学者成为理论与青年之间的“翻译官”。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以行政法学院教研室为依托,16名专家学者5年开展宣讲千余场,形成“成员全参与、课程全覆盖”模式,相关成果被省部级媒体报道10余次;“蓝光”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团联合生态环境部门专家,推出“漫画下乡入户普法”项目,深入13个乡镇社区开展60余场活动,入选国家级科普项目。专业力量的注入,确保了宣讲内容的思想深度与学术厚度。

85961717df9aedab2716c24afe8d7b5f.png

“蓝光”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团以漫画下乡方式开展入户普法

青年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核心。学校从学生中选拔培养“草根宣讲员”,打造红言学习研究会、大学生讲习所等学生社团。红言学习研究会69名成员均为本科生、研究生,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理论微宣讲+时政擂台赛+学习研讨会”系列活动,年均宣讲50余场,成为学生中的“理论先锋”;大学生讲习所成立6年来,700余名青年学生走上讲台,足迹遍布全国20余省市,其项目获评“国家一流社会实践课程”,相关事迹被《新闻联播》报道。这些学生社团以“同龄人讲同龄事”的亲和力,带动更多青年从“听众”变为“主讲人”。

b9b3dca296030e13e6543c4d030a674e.png

大学生讲习所开展“红岩精神”主题宣讲活动

拓展青年阵地

让理论宣讲融入生活场景

理论传播的效果,往往取决于与受众的“时空距离”。西南政法大学打破课堂围墙,构建“线下浸润、线上辐射、实践深化”的立体阵地体系,让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青年日常,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线下阵地以沉浸式体验打破空间距离。校史解说志愿服务队依托校史馆,采用“学研讲宣”四位一体模式,年均接待参观1万余人次,并参与央视《春暖花开的中国》直播,面向全国青少年讲述西政红色校史;各学院依托开学季、毕业季等节点,开展主题宣讲,受众超万人次。这些线下活动将理论宣讲与校园文化、成长仪式结合,让青年在参与中深化认知。

76351662ca9cdeb5865834655bb4f093.png

校史解说志愿服务队成员给参观学生讲解

线上阵地以全时空覆盖消除时间距离。学校推动宣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云上课堂”矩阵。词条微宣讲栏目在“七一网”“重庆日报”等平台发布100余期内容,覆盖用户超千万人次,其中《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微视频获中宣部“全国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宣讲团制作的《数字青年说》系列短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单条最高播放量达500万次,形成“理论传播+数字素养提升”双效应。线上阵地的便捷性,让青年随时随地可学可讲,实现理论传播“零时差”。

b635fb9c9a29967a9f856533d3266c41.png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微视频

实践阵地以力行式育人缩短知行距离。学校将宣讲与社会实践结合,引导青年在“做中学”。每年“三下乡”活动中,27支宣讲团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工厂,开展“乡村振兴中的法治保障”“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等主题宣讲,近5年累计活动7000余场,覆盖百万余人次;大学生禁毒宣讲团联合司法机构开发“AI+心理”普法平台,针对未成年人药物滥用问题开展“开学禁毒第一课”,2024年试点以来已在5所学校取得良好反响。实践阵地让青年在服务社会中检验理论、强化信仰,形成“宣讲—实践—再宣讲”的闭环。

59b953cb1ac55f924e7c0f9fff21c253.png

宣讲团走进小学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从“小切口”到“大主题”,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西南政法大学的理论宣讲育人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以青年为中心的传播革新。当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声音传递理论力量,理论宣讲便真正实现了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的跨越。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宣讲育人体系,让更多青年在“讲理论”的过程中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青春接力中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