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专题

省人民医院心内二科完成西北首例埋藏式心脏除颤器感染后导线拔除术

来源:西部网 2019-11-21 17:38

随着起搏器植入数量的逐年增加,起搏器感染数量也随之上升,临床上统计约有1%左右的患者在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会出现起搏系统感染,感染的起搏器系统需尽早拔除,但起搏器感染后导线拔除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难题,其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

59e22dc6304d2b59f44f1a3b1311def0.png

2016年8月17日,一男性56岁患者,因心脏除颤器植入术后2年,起搏器囊袋皮肤红肿伴高热2天入院,入院后行起搏器囊袋穿刺抽取囊液,囊液细菌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抗炎治疗后结果不佳。患者发生起搏导线及囊袋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囊袋化脓溃破,伤口经久不愈,可引起菌血症,甚至感染性心内膜炎,危及生命,合理的治疗方法是将已被感染的起搏器及导线取出。

起搏器导线拔除技术的难点在于:植入起搏器后1-3个月在心内膜导线周围开始有纤维疤痕组织形成,给导线的拔除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导线头端与心肌组织结合愈加紧密,拔除导线更加困难,增加了严重并发症如心室破裂等的发生概率。

2016年8月17日在心内二科寿锡凌主任带领下,治疗团队详细了解患者情况,经过仔细讨论研究治疗方案,在排除患者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一致决定为其施行导线拔除术,在多学科协作下对患者进行了心脏除颤器导线拔除术。局麻下切开皮肤,发现感染波及整个囊袋及导线周围,充分分离除颤器及导线,取出除颤器,剪断导线,把锁定钢丝送至感染导线远端,尝试拔出导线,发现导线与心肌组织和上腔静脉均有粘连,拔出有困难,随再用导线拔出专业器械—扩张鞘分离锁骨下导线与上腔静脉内膜、心内膜、及三尖瓣处的粘连,发现粘连严重,手术难度大,如果分离力量过小,分离困难;过大怕引起心脏血管破裂,引起心包齐填塞。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分离所有粘连,导线的头端与心内膜分离,被缓缓地拔出心腔,并通过锁骨下静脉取出,术后复查心脏B超及胸部CT均未见手术不良反应,手术圆满成功。患者术后1周及1月复诊,伤口愈合良好。

此项技术于2009年在我国开展,但由于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而我国也仅北京、南京少数医院可开展此手术,2013年医院心内科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了起搏器导线拔除,目前该手术是西北首例。随着起搏系统安全微创拔除技术在医院常规开展,将为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起搏器系统感染的患者带来福音。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