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抑郁症丨别让“心灵感冒”偷走晚年幸福
来源: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5-04-23 11:13
在大众认知里,老年人的生活应该是含饴弄孙、悠闲惬意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老人:反复诉说失眠、头晕、头痛或其他躯体不适,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这些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被忽视的老年抑郁症。
数月前,61岁的白女士因生活琐事生气后开始出现颈背部疼痛,头部“憋胀”,自感咽喉部堵塞、胸闷、气短,身体忽冷忽热,出汗、发抖等,经常感到心烦、心急、心慌、坐立不安,不由自主胡思乱想,怀疑自己得了“脑出血、心脏病”等。夜间睡眠差,有时彻夜不眠,日常家务都难以完成,前往医院完善腰椎、颈椎核磁、心脏等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予以理疗、康复治疗后仍感躯体不适,产生心情低落、不愿出门、不想说话等消极观念,为此患者及家人都感到十分担心。
在家人的陪同下,白女士来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住院治疗,主任张涛接诊后,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病程特点、诊断其为“抑郁障碍”,为白女士制定了详尽的治疗方案。
经过近1个月的药物、物理、心理治疗及工娱治疗等,白女士躯体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睡眠改善良好,心情也逐渐恢复到往日的轻松、愉快。出院时,白女士及家人专门为张涛主任团队送来了表达谢意的锦旗,感谢科室医护团队的细心照护。
什么是老年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出现的以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它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或“正常衰老”,而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7%的老年人受抑郁困扰,但在中国,由于认知不足,实际就诊率不足20%。
引发老年抑郁的原因有哪些?
1.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与功能改变: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出现生理性萎缩,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神经递质代谢紊乱。即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下降,直接干扰情绪调节机制,使老年人更易陷入抑郁状态。
慢性疾病困扰: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在老年人中高发。这些疾病带来的长期身体不适、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对健康恶化的恐惧,会给老人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成为诱发抑郁症的重要因素。据统计,约50%以上患慢性疾病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2.心理因素
角色转变适应困难:退休后,从忙碌的工作岗位回归家庭,社会角色和地位的突然转变,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与无价值感,心理落差巨大。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适应新角色,就可能陷入抑郁情绪。
性格特质影响: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固执、完美主义倾向的老年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难通过自我调节缓解负面情绪,进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3.社会因素
家庭关系变化:这些家庭结构的改变会使老人情感支持缺失,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与陪伴,会使老人心理防线逐渐崩塌,抑郁情绪乘虚而入。
社交圈子缩小: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活动减少,社交圈子不断缩小,与外界接触匮乏,从而导致他们信息获取受限。
老年抑郁症的症状有哪些?
1.情绪症状
持续低落: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具有持续性,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希望,常常感到绝望无助,甚至出现自责自罪观念。
情绪波动大:除了持续的低落情绪,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异常剧烈的情况,容易因小事大发雷霆,过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情绪极不稳定。
2.认知症状
记忆力减退:常表现为近期记忆力明显下降,丢三落四,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熟人的名字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容易被误认为是正常的衰老现象。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阅读、看电视、与人交谈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思维变得迟缓,反应迟钝。
3.躯体症状
疼痛不适:身体各部位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如头痛、背痛、关节痛、胃痛等,疼痛程度不一,且通过各种医学检查往往难以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根源。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问题十分常见。早醒尤为突出,患者常常在凌晨两三点醒来后便难以再次入睡,导致白天精神萎靡、疲惫不堪。
食欲改变:部分患者食欲明显下降,对食物缺乏兴趣,体重也随之减轻。但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食欲亢进,通过过度进食来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
4.行为症状
活动减少:原本喜欢的活动,如散步、下棋、跳舞等都不再参与,变得不愿出门,整天待在家里,活动范围大大缩小。
回避社交:主动回避与他人交往,拒绝参加社交聚会、亲友往来等活动,对社交场合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1.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是常用治疗手段,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肝肾功能等因素,谨慎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通过与治疗师的交流和引导,患者逐渐认识到自己不合理的认知,如过度自责、灾难化思维等,并学会用积极、理性的思维方式替代,进而改善情绪和行为。此外,人际心理治疗(IPT)、家庭治疗等可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缓解抑郁症状。
3.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物理治疗方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适用于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或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老年抑郁症患者。
老年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高度关注。家人、朋友应多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早期识别抑郁症状,及时就医。通过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帮助老年抑郁症患者走出阴霾,重拾幸福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