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肾脏日丨早知方早治!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24-03-15 09:29
3月14日是第十九个“世界肾脏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肾脏健康”,推进公平的医疗服务和优化药物治疗实践。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内分泌、调节血压等功能,保持肾脏健康就是保护你的生命。
慢性肾脏病(CKD)是指肾脏结构或功能损害持续3个月以上,伴或不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者不明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持续3个月以上。据最新统计,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为8.2%,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男性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略高于女性。根据病因,慢性肾脏病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大类。
发病特点呈“三高、三低”,即发病率高、伴发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知晓率低、防治率低、伴发心血管病的治疗率低。但肾脏疾病通常是可以延缓的,因此早期干预很重要,早期发现CKD并适当治疗,可减缓甚至阻止肾功能恶化,并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慢性肾脏病的好发原因和常见病因:
一、个体或家族遗传因素
(1)年龄大于65岁;
(2)肥胖;
(3)肾脏病家族史;
(4)急性肾损伤病史;
(5)暴露于肾毒素环境。
二、疾病因素
(1)糖尿病相关慢性肾脏病已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约每5个糖尿病患者里就有1人伴有慢性肾脏病;
(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3)高血压,是慢性肾脏病发生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4)心血管疾病;
(5)高尿酸;
(6)高血脂;
(7)梗阻性肾病;
(8)其他会导致肾脏受损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病毒性肝炎等。
如何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可通过尿质、尿量、尿次和其他身体信号早期警惕肾脏是否存在异常。蛋白尿是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和预测肾功能恶化更敏感的指标。对尿液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可能会发现肾脏疾病导致的血尿、蛋白尿、尿比重异常等,有助于疾病诊断。
通过检测血液样本中的肌酐、尿素氮、电解质、血红蛋白水平等,可以初步评估肾脏的疾病阶段。肾脏影像学检查可以协助评估肾脏病的急慢性状态。肾脏穿刺组织学活检是肾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等方式取出肾脏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肾脏疾病的诊断、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疾病的预后。
慢性肾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在CKD的不同阶段,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在CKD3期之前,病人可以无任何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少数病人可有食欲减退、代谢性酸中毒及轻度贫血。
CKD3期以后,上述症状更趋明显,进入肾衰竭期以后则进一步加重,有时可出现高血压、心衰、严重高钾血症、酸碱平衡紊乱、消化道症状、贫血、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有哪些?
为了明确CKD不同阶段的防治目标,提出了三级预防概念。
一级预防,又称初级预防,是指对已有的肾脏疾患或可能引起肾损害的疾患(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治慢性肾衰竭(CRF)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有轻、中度CRF的病人及时进行治疗,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防治尿毒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是指针对尿毒症病人及早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尿毒症的某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慢性肾脏病是名副其实的“隐形杀手”。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能让这位“杀手”知难而退,就能让更多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生命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