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夏季 中医教你养生

来源:西安市中医医院 2023-08-10 09:07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养生调摄方法也应当顺时而有所变化,以适应夏季的阴阳变化规律。《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夏季暑气当令,内应于心。阳气外发,伏阴在内,人体阳气异常旺盛,该季节不仅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人体天地间阳气最旺时节,对防病益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这里从养心,起居、饮食等方面阐述夏季养生方法。

张弛有度 饮食适宜

炎夏酷暑,阳热旺盛之际,人体汗孔多处于张开状态,汗出相对较多,这是机体维系阳热盛而不亢的表现。《黄帝内经》指出,此时应“无厌于日”,也就是说,不要因炎热而倦怠少动,应适当运动,保持适度汗出。适度出汗不仅可以适当调节体温,同时可以保持身体阳气及阴液的平衡同时也使邪从汗出,排寒祛湿,达到驱除寒邪的目的。

但是夏季当汗,却不宜过汗。汗为心之液,为阳气蒸腾阴津而产生,汗血同源,过汗伤血伤阴伤津耗气,人会感觉疲惫倦怠、口渴多饮,而且汗出过多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造成低血压,低血容量,肾脏等心脑血管疾病。故夏季劳作运动应适宜,不宜过度。与此同时,应适度降温,勿过度降温,贪图低温空调房,冷水浴等,以免风寒邪气透过开放的汗孔侵袭肌肤、筋脉、骨节乃至脏腑,困厄阳气,阻闭经络,而致中风面瘫关节疼痛的病症。宜饮用清凉消暑食品,不宜过度贪凉,夏日可食用西瓜,冬瓜,绿豆等消暑除湿的食品,勿贪食冰镇啤酒,及其他冷饮,以免损伤脾阳,上吐下泻增加胃肠负担。但是每日饮水应秉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既能减轻心、肾负担,又有利于排汗消暑。

注重睡眠 保持精力

夏季昼短夜长,阳气渐长、阴气渐弱,顺应气候,应夜卧早起,夜间休息时间可比春季稍晚些,宜在子时(晚23时-凌晨1时)阴气极盛前入睡,以养阳气;以顺应阴气的不足,早上应早点起床,宜卯时(晨间5时-7时)自然界阳气逐渐升腾之时起床,以助阳气,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晨起工作,消耗体力,午饭后消化道供血增多,容易使人感到精神不振、困意频频。午时心经当令,这时候适当睡午觉,对精力、体力都是很好的补充,有益于养心。但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保持30分钟-1小时之间。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减少外出,避免暑热伤气。

静以养心 调摄心神

心藏神,与夏气相应。盛夏酷暑,天气闷热,心阳得夏暑之气容易亢盛生火,扰乱心神。又因汗为心之液,暑气当令,汗液外泄易耗伤心阴,使心神失养。由此,夏季人们心神容易被扰动,表现为烦躁不安。从西医角度看,情绪波动加之空气闷热潮湿,会使血液中氧分压下降,致使呼吸频率及心率代偿性增高,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疾病。可见夏季更应注重养心,而养心尤需注重调神。《黄帝内经》指出,夏季应“使志勿怒”,即宁心静神,避免暴怒,使神清气和,气机宣畅。因此,炎炎夏日,可适当调整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在立夏之际要做到笑口常开、自我调摄、制怒平和,通过各种怡情养神手段使自己心情平静、愉悦,比如看书、绘画、听音乐、下棋、垂钓、闲庭信步、吹竹调丝等方法怡情养性,使情志调畅,神气充足,人体机能才能协调,阳气得以舒展,心得所养。从西医角度看,平和的心绪有助于减慢心率及人体新陈代谢,易于降低体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

冬病夏治 防患未然

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的医疗手段之一,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季天寒地冻,阳气处于闭藏状态,因此治疗一些偏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时往往见效相对缓慢,而盛夏伏天,人体阳气充沛浮散,正是驱散体内阴寒之气的上好时机,通过内服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食物,或借助穴位敷贴、针灸、拔罐、刮痧等外治方法,来帮助缓解哮喘、气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疾病,例如三伏贴,隔姜灸等。可在夏季充分利用人体体质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以扶助阳气、驱散邪气,有利于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进而达到防治某些“冬病”顽疾于未发作之时的目的,这是中医养生防病的又一重要理念。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