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〇一医院血管外科与小儿外科助危重肠套叠患儿闯过生死关

来源:西部网 2025-07-30 17:12

在三二〇一医院2号楼19楼血管外科与小儿外科的病房里,一个跨越200公里、与死神赛跑的故事,至今仍被医护人员和康复的小患者小南一家深深铭记。去年初,年仅3个月、来自甘肃陇南的小南,因凶险的“肠套叠”在当地治疗效果不明显,病情急剧恶化,出现肠破裂风险,紧急转院至三二〇一医院。当救护车呼啸着驶向汉中时,三二〇一医院小儿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已提前联动,做好了急诊手术的一切准备。患儿抵达时,面色苍白、休克、腹部膨隆如鼓、精神萎靡。检查证实了最坏的担忧:部分肠管已缺血性坏死,命悬一线。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保卫战即刻打响。最终,在医护团队精湛技术与温暖守护下,历经波折的小南重获新生。这不仅是一场高难度医疗技术的胜利,更是该院践行“品质医疗”,将速度、精度、温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与死神赛跑,多科联动抢生机

“孩子情况非常危急,必须立刻手术!”主治医师杨晓晔回忆起当时情形。患儿因反复腹痛、呕吐在当地诊断为肠套叠,但病情进展迅猛。抵达医院时,超声等检查明确显示肠道已严重受损。时间不等人,得益于转运途中院内多科室(小儿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的无缝衔接与提前备战,绿色通道全速运转。患儿入院后,以最快速度被送入手术室。

08f76c7eb10ccd293b79f3715283144c.png

手术中,杨晓晔团队首先尝试进行“肠套叠复位术”,但发现部分肠道因缺血时间过长已无法挽回。“患儿年龄小,肠管极其脆弱,手术既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又要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肠段,对精细操作要求极高。”杨晓晔解释。团队当机立断,实施了“坏死肠管切除术”,并为这个幼小的生命做了暂时性的小肠造瘘。术后,患儿转入儿科ICU密切监护,3天后顺利脱离危险期,闯过了第一道生死关。“三四天后,情况肉眼可见地就好起来了。” 杨晓晔欣慰地说。

“定制”护理闯难关,暖心守护解心忧

然而,挑战远未结束。对于仅3个月大、经历重大手术的小南,术后护理难关重重。最棘手的便是造口护理。“市面上根本没有适合这么小婴儿的造口袋。”护士长欧亚兰心急如焚,紧急联系厂家协调到特殊尺寸造口袋,解了燃眉之急。患儿身上管道众多,父母年轻且从外地赶来,对医院环境陌生,语言沟通也存在一定困难,显得格外焦虑无助。

“他们人生地不熟,心里特别慌,我们必须提供更多支持。”欧亚兰带领护理团队主动伸出援手,为他们安排院内临时住宿,协调食堂送餐。管床护士每天耐心解释病情进展,减少家属的不安。值班医生在术后关键期增加查房频次,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在护理操作上,更是“手把手教”,如何轻柔抱起理顺管道,如何精密配合更换并修剪造口袋。“他们什么都不懂,必须手把手教。”欧亚兰强调。造口周围皮肤护理也启动了院内护理MDT,邀请该院国际伤口造口师指导。考虑到患儿家在遥远的陇南,护理延伸服务上门极为不便,医护主动添加微信,随时远程指导造口护理,甚至拍摄教学视频,并协调厂家免费提供修剪工具。“每一次病情变化,他父母都坚定地说‘全力抢救’”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成为医护全力以赴的动力。

仁心巧术解困局,健康萌娃展笑颜

术后三个月,正当期待造瘘回纳时,小南因饮食不当突发肠梗阻。面对这个外地低保家庭的经济困境和患儿的痛苦,杨晓晔团队经多学科讨论和充分评估,做出了一个充满担当的决定,“这次梗阻在可控范围,家里条件不好,我们最后决定两个手术(解除梗阻+造瘘还纳)同时做,一次解决,减轻负担。”二次手术成功解除了梗阻,并同期顺利完成了造瘘还纳术。

从命悬一线到康复出院,小南的治疗历程充满了波折,也充满了温暖。患儿父亲在出院时动情地说:“我们人生地不熟,心里特别慌,但医生护士不仅治好了孩子,还帮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难,真的特别感动。”

今年5月,当已健康成长的小南回院复查时,欧亚兰依然难掩激动:“小孩长大了,情况很好!”曾经奄奄一息的婴儿,如今已是活泼可爱的萌娃。

小南跨越200余公里的重生之路,正是三二〇一医院血管外科与小儿外科践行“品质医疗”的典范。作为陕南地区处理血管与小儿外科急危重症的特色专科,该科室不仅拥有应对复杂病况(如严重肠套叠合并坏死、各类血管急症)的硬核技术实力,更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深植于心。从转运途中多科室的高效联动、绿色通道的极速响应、多学科协作的严谨决策,到针对特殊困难家庭和异地患者的全方位人文关怀。此次成功救治,深刻体现了三二〇一医院在急腹症领域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多学科协作与人文关怀在危重症救治中的核心价值,彰显了三二〇一医院在守护生命、传递温暖上的不懈追求,为陕南及毗邻地区的患者筑起了坚实可靠的健康屏障。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