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国际护士节特别策划|我们的三十年
来源:西部网 2025-05-12 16:37
三十年来,她们用一针一药传递温暖,用一言一行诠释担当,用一业一生坚守初心。2025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日前,汉中通用医疗三二〇一医院向10位坚守临床一线三十余年的护理人授予“三十载守护如初,千万里生命同行”纪念奖杯。这些承载着一万多个日夜重量的奖杯,见证了宋小丽、李华、冯敏、王敏、李秀华等十位护理工作者从青丝到白发的坚守。
在急诊室与死神竞速、在手术前反复核对准备、在病房里为生命守护,她们用青春丈量护理事业的高度,以仁心织就生命防线的厚度。三十余年无数次的患者护理,熟能生巧,她们将南丁格尔誓言化作百万次精准操作。三十年一万余个日夜的坚守,岁月流转,燕尾帽上的光芒始终照亮患者的康复之路。
三十载春华秋实,她们既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近五年来,三二〇一医院护理人员在各级各类质量管理工具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2项,省部级奖项28项,市级奖项6项。此外,4个国家级专科培训基地累计培养239名优秀学员。2023年在汉中市带头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168名认证护士用“指尖温度”连接千家万户。同时构建起“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家庭”三位一体护理服务体系,帮助解决农村及偏远地区上门服务难的问题。正是这种代际传承的工匠精神,让三二〇一医院护理团队在“健康中国”战略中持续输出硬核力量。
三十年的刻度:从一针一“线”到“一生一念”
“三十多年最大的感受?护理是门‘笨功夫’。”消化内科护士李华摩挲着奖杯上的医院logo说道。1990年刚入职时,她为练习静脉穿刺,曾在冬瓜皮上扎满针眼;如今面对老年患者萎缩的血管,依然保持着“一针见血”的精准。“工具从玻璃注射器换成了智能输液泵,但‘三查九对’的操作规范没变过。”她指着病房走廊的6S管理标识,“就像现在推行的标准化流程,看似繁琐,实则是刻进骨子里的安全底线。”
三十年间,心胸外科护士冯敏配合主治医生完成了上万名患者护理工作。“系统智能了,但贴敷料时指尖试探皮肤温度的触感不能丢。”她看着护理记录单沉思了片刻说道:“这行当,有些东西永远不能‘自动化’。”
燕尾帽下的年轮:在变革中守望护理本真
神经内科护士宋小丽则将目光投向角落的护理单。从手写体温单到移动终端,从人工叩背到智能排痰仪,她的“观察力”始终在线。“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观察瞳孔时屏住呼吸的专注。”她感慨,护理的精髓在于对细节的执着,而这份执着,正是医疗质量的基石。
三十年,足以让青丝染霜,却也让信念愈发坚定。李华坦言,护理工作曾是“最孤独的职业”——沟通不畅时默默消化委屈,面对患者的情绪波动依然保持专业微笑,在万家灯火时依然坚守岗位。“但家人一句‘你忙吧,我们理解’,让我坚持到今天。”她说,护理的成就感不在于鲜花掌声,而在于患者康复时的那句“护士,你来了我就安心了。”
冯敏介绍了如今护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二维码即可识别患者的详细信息,“从前都要手工记录各类信息,现今都有不同的仪器设备。”她说道,“技术解放了双手,却要求头脑跑得更快。”从经验积累到循证医学,她们始终在学习中突破自我。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护理思维随之升级,流程精准度的提升,最终都指向“护理的温度”。
时代湍流中的南丁格尔坐标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这三位护理前辈的回答中,既有对技术变革的拥抱,也有对初心的坚守。李华直言:“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重复性工作,但患者需要的不仅是精准操作,还有情绪安抚和心理疗愈。”她呼吁年轻护士主动适应技术迭代,但永远不要丢失“与患者共情”的能力。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护士能够传承并投身护理工作,同时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专业素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护理从‘辅助’走向‘主导’。”
宋小丽翻开笔记本,里边夹着的患者手写的感谢卡。她沉思片刻说道:“我们像树根,扎得深了,年轻人才有枝繁叶茂的底气。”
奖杯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10位护理人用三十余年诠释了“坚守”的意义,也为护理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们以专业为舟、以仁爱为桨,在三二〇一医院“品质医疗”的长河中,摆渡万千生命穿越病痛之海。她们额间的皱纹里镌刻着护理文明的年轮,掌心的温度中延续着南丁格尔的微光。这或许就是“品质医疗”最温暖的注脚——当技术遇见温度、专业邂逅仁心,便成就了穿越时代的治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