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赋能文化强省建设——访文化学者肖云儒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23 08:00

记者:陕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肖云儒:近年来,陕西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对文化产业的认知也从资源思维逐步向市场思维转化,趋向于资源与市场并重的方向。陕西文化产业正在由文而旅、由文而市、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日益完善的规模化产业布局。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大雁塔广场的联袂打造,正是从单一景区到景区集群的提升,使这一片区成为西安旅游的大名片、大品牌,成为以唐文化为徽号的城市文化标识。这一转变不仅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人气和流量。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产业资本投资和金融资本运营相融汇的阶段。我们的优质项目吸引众多外地企业来投资、合作的同时,陕西企业也在“走出去”,在阳朔、三亚等地进行投资、技术输出。文化资源的转化和使用是没有地域限制的,推动文化产业由产业资本运作转向金融资本运作,资源和市场的空间都变得更广阔了。

记者:您曾说,“没有一个空间是没有文化内涵、是不能成为文化平台的”。怎样才能让这些空间成为带动陕西文旅“火起来”的展示窗口?

肖云儒:文化空间即文化资源。美学上有一个词叫“艺术空筐”,文化空间便是一个空筐。往这个空筐里装什么、怎样装,决定了文化空间的价值。提升文化空间的品质,是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第一步。

陕西的文化空间又大又多,例如周秦汉唐文化资源、蓝田猿人和石峁遗址等,只有将这些静态的、沉睡于历史中和地下的资源调动利用起来,使之成为有景、有情、有人物、有故事的文化空间,成为可体验、可观赏的审美对象,才有可能转化成当下市场可观赏、可变现的文旅资源。同样,当文与旅、魂与形、内容与传播相结合,二者便能互济互惠,相互提供更大的精神和物质价值空间。这是陕西文旅的文化内容和产业发展走向新阶段的一个关键内驱力。

记者:随着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新业态的涌现,文旅融合正在重塑多样化的文化产业模式。陕西应如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肖云儒:我思考过一个问题:什么是创造?创造是一种连接,即在两个不同事物间形成新的连接,尤其是那种别人未曾发现的连接。新的连接一旦发现、形成,就可能催生一个新业态、新市场。比如,文化与教育连接,形成了庞大的研学市场;工业遗址与旅游连接,形成了工业旅游景区;村超、村晚等乡村文化活动与旅游连接,促成了农村旅游热。

发展文旅市场需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前提是拥有拓展新领域的思考力。当思考力、创造力、生产力与不同事物碰撞、连接,新质生产力就将从新事物的萌生中、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中迸发而出。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在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将文化、旅游与之嫁接在一起,形成新的联结、新的事物、新的生产力,这就是文旅深度融合的过程、文化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开端。

记者:陕西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陕西故事?

肖云儒:陕西在国际传播中具有明显的历史积淀优势和领先的知名度。当下已进入现代传播时代,我们需要集中研究利用现代传播的方式,譬如AI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同时,我们要在传播观念上有所改变,这也非常重要。比如,对外宣传中国历史文化时,找到不同国家、地区与中国在同一年代、层面的共鸣点,进行关联式展示,引起各国观众的兴趣。

我曾在罗马大学的一次讲座中,用长安与罗马的12组相似点,通过横向对比欧洲史与中国史来介绍中国。这种比较方式比平铺直叙的介绍更加直观、生动、有记忆点。我们需要找到观众更容易接受的切入点,用新的方式去展示、去讲述。这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新型的传播队伍和权威的人才配备,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深度介入。

记者:面对“2035年建成文化强省”目标,您作为陕西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对文化强省建设还有哪些思考和建议?

肖云儒:《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出台,说明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发展,我们已经明显感受到文旅融合是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最大空间。它标志着陕西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已经从量的稳步发展进入质的创新变化阶段。这是陕西文化建设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

文旅融合是文化与市场的结合,也是文化与老百姓日常消费的结合。让旅游拥有自己的审美天地,成为中国老百姓的日常审美行为,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不仅要从这个高度去认识文旅融合的意义,还需要一种能够引领发展的顶层视角、全局意识和强有力的指挥执行机制,以推进文旅事业质的提升。《意见》的出台适逢其时。

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陕西还需要推出一批具有较大知名度、影响力、传播力的拳头产品和品牌。除周秦汉唐文化资源禀赋之外,陕西的古代科技、儒释道文化源流等资源也需更多地关注和挖掘。这就需要相关研究者、专家的参与。希望更多专家学者能够满怀热情地参与其中,为陕西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柏桦)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