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用系列文艺创作传扬老红军的故事——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15 08:23
9月1日,《老红军的故事》55集精品短视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央视频、人民视频等平台播出。图为短视频中的一个画面。 省关工委提供
图书《老红军的故事》封面。 省关工委供图
“红军红军的故事长,闪闪红星耀东方,雪山草地踩脚下,嘿!革命理想心中藏……”9月1日,由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出品的《老红军的故事》55集精品短视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央视频、人民视频等平台播出并全网上线。
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荧幕重现,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被缓缓掀开,困难重重的建设时期被真实呈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为观众诠释着革命先辈用鲜血甚至生命守护的理想和信念。
从100幅画作到1部书稿、55集精品短视频、1首歌曲,以革命历史为底色、以青少年红色教育为目标的英雄礼赞——“老红军的故事”系列文艺创作,在笔触、镜头与旋律中徐徐展开,将老红军的钢铁意志转化为新时代青少年的奋进力量,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笔墨光影绘忠诚
2021年5月,延安枣园美术馆里,几十幅2米高、1.8米宽的油画陈列在最显眼处。画中人物,是百位老红军。
“这是中央美院教授潘皓与我们团队历时3年、跨越24个省区市、行程5万余公里的成果。”延安枣园美术馆馆长李旭冉轻抚画框,语气中难掩激动,“得知我们是从延安来的,许多老人握着我们的手泪流不止。”
“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的人生经历就是青少年红色教育传承的鲜活教材。”省关工委负责人当即决定,推动画作转化为更广泛的文化传播载体。
2021年8月,省关工委会议室里,作家周养俊、李战民、金步摇接过重任。
他们以画作为起点,走访老红军及其家属,查找整理史实资料,从口述历史、史料细节中“打捞”出55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参加了500多次战斗的“战斗模范”余新元、三过草地的“红小鬼”马志选、“高原红旗兵站”守护者李培英、立下“人在,弹药在”誓言的王荣恩……笔尖划过纸面,历史在细节中复活。
一次次线上线下会议,一版版专业的审读意见,一遍遍从标题到内容的反复推敲……一年后,55个故事按照“长征岁月”“抗日烽火”“雄狮过江”“和平年代”4个篇章编排,配以人物照片、手绘插图、资料图片,新中国一路走来的波澜壮阔浮现眼前。
“每一个字都要以崇敬之心写下,这是责任,更是使命!”9月2日,周养俊谈到《老红军的故事》书稿的撰写时说。“那时,常常写到泪流满面,因为老红军坚定而纯粹的信仰。”金步摇坚信,只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长征精神的种子,理想的火焰就不会熄灭。
图书尚未付梓,配套拍摄动画短视频的构想已悄然萌芽。
以图书为蓝本再次加工创作视频脚本,邀约知名词曲作家创作主题曲,寻找艺术团队绘制动画素材……2024年8月9日,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上,《老红军的故事》系列短视频导演组带领参演人员和摄制组正式开拍。
匠心铸魂传薪火
“一年时间,完成55集精品短视频和100多期系列节目的制作,是技术挑战,更是对历史敬畏心的考验。”9月3日,该系列短视频总导演告诉记者,首版脚本送审时,军史专家直言不讳:“视频中的帽子款式、军装肩章领章、武器型号,必须百分百还原!”
至关重要的动画素材创作由谁来完成?“举全院之力,用画笔歌颂英雄、弘扬红色文化!”在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的努力下,学校5个院系、112名师生组成创作团队,半年内完成1600余幅绘画作品。为了呈现最真实的战场瞬间,创作团队翻阅军史档案,逐个修正细节。
“他说,‘告诉组织,如果祖国需要的话,请组织相信我,我还可以去’。”“他们的眼中有光,那是对胜利的笃定。”潘皓在短视频中口述写生经历时,无限感慨。这样的故事,成为每集短视频的灵魂注脚。
作品的主题曲必须振奋人心、充满力量,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副会长、词作家李众是创作的不二人选。一本本长征主题图书寄往北京,一个个老红军的故事每天分享,在导演组几个月的努力下,李众三易其稿,完成主题曲《红军精神放光芒》歌词的创作。
什么样的旋律才能配得上这么提气的歌词?在李众的极力推荐下,知名作曲家王沛勇担重任。此时,无人知道他已身患重疾。病榻之上,王沛反复修改。这一曲,成了他艺术生命的终章。
“其实大家所做的,远不止于此。”总导演介绍,省关工委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节目制片人和导演进行座谈,反复就《老红军的故事》精品短视频及系列节目进行修改,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创作最终完成。
“热血铸就英雄谱,红军少年是榜样。先辈奋勇打江山,红军精神放光芒……”当清澈的童声唱响《红军精神放光芒》时,历史与未来在音符中交汇,“红军战士”与孩子们在这一刻相遇……
青春共鸣启新程
9月1日,55集《老红军的故事》精品短视频由央视频重点推出,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视频等平台相继播出,首日播放量突破千万。弹幕中,“此生无悔入华夏”“红军爷爷,我们接棒”等留言刷屏。
“用短视频的形式,走进红军长征历史、走进老红军心灵深处,这种碎片化、沉浸式的传播方式,精准切合年轻人的媒介使用方式。”中国教育电视台原副台长陈宏评价。
制作团队同步制作推出的100期系列节目,邀专家解读长征精神、请画家团队分享创作故事、与红色纪念馆工作人员共话革命历史,线上线下联动,让红色教育突破了时空界限。
“很感动!这档节目对孩子们的教育意义是前所未有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希望它能启示年轻人应该怎样工作、生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懈奋斗。”著名歌唱家冯健雪说。
有老红军家属致电省关工委:“相信这些故事会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在延安,《老红军的故事》系列短视频与“开学第一课”相结合,发挥育人实效;在咸阳,数万名观众关注、观看该系列短视频,有观众认为,作品对当下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激励作用;在杨凌,“如何传承红军精神”成为校园里最热的话题,“以红军精神解群众难题”成为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目标……
1935年,红军翻越岷山,三军过后尽开颜。
2025年,55个故事化作星辰,点亮新一代的征程。
从画布到荧幕,从文字到旋律,这场耗时5年的创作,最终化作青少年心中的种子。正如图书《老红军的故事》序言中所写:“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不凡的生与死的经历。每一段讲述,都是一次重温初心的精神洗礼。”
当《红军精神放光芒》的旋律在校园回荡,当00后观众在直播间为老红军点赞,历史与现实完成了一次壮丽的对话。那些画布上的面孔、文字中的热血、光影里的信仰、歌声中的力量,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向着更加光辉的未来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