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诊脉” 纹样解码 紫阳北五省会馆:10年修复焕新生
来源:西安晚报 2025-08-30 08:23
紫阳会馆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中,“紫阳北五省会馆彩画保护修复项目”荣膺陕西省“年度优秀文物保护工程”。这座被白灰层掩盖半世纪的清代艺术宝库,经10年修复终焕新生——科研团队巧手复活780平方米彩绘,更识别出百幅精美彩画,让这座“小汉口”商帮会馆再现了清代乾隆年间的艺术辉煌——
北五省会馆位于陕南群山环抱的紫阳县瓦房店,占地1300平方米,由秦、晋、燕、鲁、豫五省商号在乾隆末年捐资兴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地处由陕入川的水陆要道,其会馆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排列有戏楼、观戏楼、鼓楼、过殿、正殿等,构成三进封闭院落,以其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及精美的壁画彩绘受到关注。
科学“诊脉”:揭秘百年色谱
早年,这处古建筑的彩画曾在岁月中斑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紫阳北五省会馆曾被改作粮站,为防虫害涂刷了白灰层。馆内大部分木构件属于半开放环境保存,长期日晒雨淋导致彩画整体保存状况较差、图案模糊,彩画原始信息缺失,再加上白灰覆盖、地仗层脱落、起甲起翘、颜料层脱落、酥粉等15种病害,不但影响了古建筑的整体美观,对木构件的保护也产生了严重影响。
2014年“紫阳北五省会馆彩画保护修复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陕西文物保护团队采用“传统+科技”的方式开展修复工作,历时10年于2024年竣工验收。
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保护修复二部副主任刘东博讲述了对文物本体“把脉问诊”的细节过程。在保护修复实施前期,首先制定修复方案,在尊重和保持文物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文物的历史背景进行调查、制作材料和工艺以及污染物进行分析。在正式“治病”之前,修复团队先是通过显微偏光分析了29个样品、用红外光谱检测16个样本,还将30个颜料样品也进行了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清楚原始颜料、具体的污染物的成分,才能知道“病症”的根源。在搞清这些成分同时,修复人员还意外发现,这些彩画的蓝色颜料除了常见的普鲁士蓝,还存在蓝铜矿和苏麻离青;绿色颜料中除了氯铜矿,还有绿辉石的身影。这些发现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这个过程就像给文物做CT,这些科技手段能精准了解彩画的“病因”,从而开出对症的“药方”。修复方案需要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原有彩绘,以确保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彩绘的原本风貌。
精心“卸妆”:最小干预守真颜
紫阳北五省会馆的修复持续较久,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于对建筑物表面存在的灰尘、灰垢、化学污垢、油渍污垢等进行精细清理和剔除,用时最多的是针对“白灰层”的清理。因该建筑物曾作为粮站使用,白灰层覆盖面积达到159平方米。这些白灰层覆盖面在经年累月的自然环境侵蚀下,让彩画起甲、酥粉,部分图案已难辨识,紧密黏结的白灰与颜料层,需在“毫米级”操作中分离,所以这个环节成为整个修复工作中遇到的较大挑战。
“白灰层去除时,我们反复测试20余种清洗剂配比及处理方法,在不违背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最终筛选出既能彻底清除积垢,又能最大程度保留彩画原始肌理的最优修复方案。”刘东博介绍,工作人员先用2A溶液润湿白灰层,再以竹制工具小心剔除,对易脱落部位预加固,如同为文物实施“微创手术”,每一个动作需轻柔而精准。用时3年,为380平方米木构件完成“卸妆”,彩画逐渐露出原本的模样。
除了白灰覆盖,还有735平方米的积尘、227平方米的颜料层脱落等严峻病害。针对起甲的颜料层,修复人员用竹签蘸取黏接溶剂软化压实,让破碎的色彩重归本体。
传统工艺的坚守是修复工作的灵魂所在。针对地仗层的修复,工匠们严格遵循传统工艺,用高岭土混合桐油、猪血制作地仗层,再以矿物质颜料绘画,朱砂勾勒人物衣纹、蓝铜矿渲染山水背景、铅黄点染花鸟翎羽。这种精准操作严格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完工多年,彩画整体效果依然稳定。
补绘缺失部位,也是该项目修缮中的重要一环,由于会馆彩画受自然环境影响,长期风吹日晒,颜料层大面积脱落,图案几乎无法辨认。修复团队通过仔细观察现存图案的线条和色彩变化,结合对清代彩画风格的研究,精心将现存彩画描摹下来,再在图纸上绘制出缺失部分的图案,再根据图案内容,使用原始的工艺及材料绘制部分复原效果图。最后完成缺失部位的补绘。他们才用细如发丝的毛笔,蘸取矿物质颜料,一笔一划地勾勒出精美的图案,让原本残缺的彩画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重焕光彩:纹样解锁历史密码
在处理完白灰层的覆盖、颜料层的脱落、表面污垢的清理之后,识别和研究这些彩画内容成为重点。这些彩画历经岁月沧桑,图案残缺、色彩褪淡,现存的彩画线条细若游丝,色彩淡如烟霞,图案几乎难以辨认,修复师们根据线条的走势和色彩的残迹,拍摄数字图片,反复比对、推测,分析它们本来的模样。
有了初步识别之后,进入彩画图案的描摹过稿流程。先将存留的彩画图案在描图纸上精心描摹,再在图纸上根据提取的可见线索绘制出缺失部分的图案,再根据图案内容,使用原始的工艺及材料绘制部分复原效果图,线条的粗细、色彩的浓淡,都需精准把握。这不仅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另外也是将彩画图案更好的留存。不仅如此,他们还对描摹过稿的图案进行细致分类,按照博古、人物、瑞兽、山水、花鸟等不同主题进行归类整理。这种分类方式不仅有助于梳理彩画的内容体系,还为后续的科研学术研究做好清晰的研究框架。
经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众多图案内容,涵盖博古图案16幅、人物图案32幅、吉祥瑞兽18幅、山水风景19 幅、花鸟图案92幅、水果5幅、动物13幅、蔬菜4幅。其中,“三国”故事共21幅,已确认18幅,包括“庞统审案”“周瑜打黄盖”“七擒孟获”等经典情节;另有“封神演义”故事6幅,如“关公约三事”“巧授连环计”等。
此外,修复团队还将北五省会馆的彩画与同时期、同风格的其他地区彩画进行对比。翻阅明清建筑彩画图案、“三国”插图、“二十四孝”插图及相关书籍。通过对比同期、同地区保存的彩画色彩运用、构图方式、线条风格等多维度的古建筑。借鉴《三国演义》明代版画和清代同题材年画中的人物姿态、服饰细节等元素,尽可能还原彩画整体风貌。
为什么“紫阳北五省会馆彩画保护修复项目”能够荣膺“年度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的荣誉?负责人归纳,这次修复工作并未止步于表面修缮,而是对画面反复比对、精细描摹,以及材料的多次实验,无不彰显着“保护与研究并重,科研先于保护实施”的理念。从弄清彩画为何褪色、颜料为何剥落,再决定如何补笔;用显微镜“读”出矿物成分,以此决定如何配色,最后对修复内容进行分类,科研成为正式修复的“前置工序”,让每一次补笔有据可循,让每一道工序都可逆、可验证。(文/图 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