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祭仓颉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4-22 16:28
仓颉庙内的泥塑作品,展现“天降谷雨”的场景。
白水县的仓颉庙前殿。
仓颉手植柏。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柏桦摄
谷雨。 朴集刻
谷雨。 贾平凹书
本报记者 柏桦
实习生 赵含玥
人间四月,暮春时节。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来了。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每到这个时节,田间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此时的雨水滋养着每一寸土地,让谷物茁壮生长。这便是“谷得雨而生也”的最佳诠释。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黄帝时期,仓颉因为造字的功绩感动了上苍,上苍降下一阵谷子雨。黄帝得知后,将下谷子雨的这一天定为谷雨节。古往今来,这个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还被古书典籍记载。仓颉的故乡白水县至今还保持着“谷雨祭仓颉”的民间传统。2010年,联合国将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日定为“联合国中文日”,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谷雨前夕,记者前往位于白水县史官镇的仓颉庙景区,探寻“谷雨”节气的文化意蕴和古老汉字的起源。
“鸟迹书”开华夏文明新篇
仓颉庙位于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靠黄龙山,南邻洛河水,距黄帝陵仅百余里。从史官镇下高速,沿着祭祀大道一路前行,就能抵达仓颉庙祭祀广场。视野开阔的广场上,一座古朴的建筑和苍翠的古柏映入记者眼帘。
仓颉庙始建于汉代,现存古建筑群占地17亩,多为明清时期所建,亦留存有宋元时期的建筑。在全国同类为纪念文祖仓颉所设的场所中,白水仓颉庙是唯一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唯一集庙、墓、碑、书、柏于一体的文祖殿堂。绕过正对着庙门的青砖照壁,高大巍峨的山门露出真容。山门共有3扇门。这3扇门平常并不打开,仅在庙会时才会打开,让仪仗队出入。山门两侧是两座雕梁画栋、布局奇特的戏楼。
仓颉庙内,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殿、报厅、献殿、寝殿由南向北依次排开,平均树龄3000年的古柏群位于大殿四周。前殿保存有16通汉、唐、宋、清时期的古碑。坐落在前殿正中的仓圣鸟迹书碑,刻有仓颉所造文字中的28个字:“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
这28字鸟迹书最早发现于石楼沟,是当年仓颉所造象形文字的原形。研究者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及有关资料将之析形释义,得知这篇短文记述的是黄帝和炎帝联合中部和东部诸部落,筹谋与蚩尤开战,一举打败蚩尤及庆祝胜利的过程。
这些文字为何会被称为“鸟迹书”?相传,仓颉在观察鸟兽足迹和日月星辰变化的过程中创造了文字。早在战国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就已经广泛流传。《淮南子·本经训》中便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记载。报厅东侧的东厢房中,一组反映仓颉一生活动与功绩的泥塑作品,展现“天降谷雨”的场景:金黄的谷子雨从天而降,人们手捧谷穗欢呼雀跃,向天而歌。报厅之后是献殿,这里是历朝历代祭祀仓颉的主要场所。殿内有仓颉铜像,“龙颜四目”,颇为威严。献殿之后的寝殿具有鲜明的元代建筑特点。
仓颉庙的最后方就是仓颉墓和树龄已逾5000年的仓颉手植柏。整座墓冢被青砖所砌的八角形围墙保护起来,东西两侧各有一处墓门。两侧门外所书“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的对联,讲述的正是谷雨节气的来历——仓颉结束了结绳画卦记事的历史,创造了像鸟兽足迹的象形文字。仓颉造字的功德感动了上苍,上苍降谷子雨作为酬劳。
数千年时光已逝,仓颉庙古建筑群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无论是记录了仓颉庙发展沿革的古碑,还是称赞仓颉功绩的楹联、匾额;无论是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壁画,还是古朴逼真、巧夺天工的砖雕、木雕,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岁岁年年祭仓颉
在白水,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与仓颉有关的故事,留有大量与仓颉有关的遗址。白水县门公、纵目、北塬、史官一带的藏字楼、造字台、渡母桥、晒字台、石楼沟、仓颉泉等,相传都是仓颉造字的遗迹。
几千年来,这种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文化影响,让仓颉成为白水人的精神支柱。
4月9日一早,记者抵达仓颉庙,见到3位村民在山门外的照壁前摆放贡品,虔诚祭拜。仓颉庙的报厅里,专程从河南赶来拜谒的张氏族人正在进行更为隆重的祭礼。
“我父亲叫张老五,早年从河南省中牟县逃荒来到陕西省白水县。父亲从20多岁起,每逢初一、十五就要带着我们来仓颉庙拜谒。每次来,他都要买上许多瓜子、糖果,在仓颉庙山门楼上发给群众,70多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也许是心诚则灵,在一家人的辛勤劳作下,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变好,父亲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如今定居在河南省中牟县的张齐正告诉记者,“2007年父亲离世后,我们几个就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每年都来拜谒‘仓圣爷’。这已经成了我们家的传统。以后,我们的儿女也会把这个传统延续下去。”
“‘清明祭黄帝,谷雨拜仓颉’的民俗活动在白水已经延续了上千年。每年谷雨,老百姓都会自发地到仓颉庙举行祭祀活动。”仓颉庙景区管委会主任张延成介绍,目前有据可考的最早的一次仓颉祭典发生在东汉延熹五年。为了让仓颉祭典能够持久、有序,1919年,白水县纵目、史官两地群众设立了专门祭祀仓颉的民间组织“十大社”,每年轮流主持祭祀典礼。
“每年的仓颉祭典,不仅有祭祀大典,还有持续数天的庙会。庙会上,唱戏、社火表演、赛锣鼓等活动格外热闹。十里八乡的村民、附近城市以及其他省份的游客都会赶来参加。人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接待十几万名游客。”张延成说,“庙会上最热闹的就是搭台唱戏。最早的时候,唱戏是在仓颉庙内东西戏楼上。两个戏班子同时唱,一争高下。哪家唱得好,执事就给哪家披红挂彩。哪家唱得不好,执事就用三眼枪打回以示批评。这就是我们说的‘唱对台戏’的来历。”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和沉淀,仓颉祭典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已经形成了完备、规范的规制。如今,“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祀规格大幅提升,声势更加隆重,“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已经成为一大盛事。
仓颉造字的传说和遗迹遍布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目前,全国共有纪念仓颉的场所40余处。
谷雨里的文化密码
“每年谷雨前后,大多会下一场雨,白水人叫它‘洗庙雨’。村民们说,这是‘仓圣爷’用雨水将尘土洗净,让庙宇恢复青砖蓝瓦的原貌,也让庄稼得到滋养。”白水县融媒体中心总编室主任董张曼告诉记者,“在白水,老百姓将仓颉尊称为‘仓圣’。白水人信仓颉,敬惜字纸。孩童上学拜仓颉,民间祈雨求仓圣。”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仓颉文化、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7年,白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韩文学创建了仓颉文化网,开设仓颉轩传习馆,借助自身特长和当地传统工艺等,传播仓颉造字的故事和仓颉文化。
4月9日,记者在白水县仓颉轩传习馆见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仓颉传说”的传承人韩文学。“多年来,我走遍了白水县的仓颉遗迹,走访了众多高龄老人,挖掘、整理了60余篇仓颉传说故事,收集仓颉史料30余套、珍贵资料120余套。近几年,我们还开通了抖音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编写了眉户剧《仓颉造字》,希望能通过更多平台和方式让‘仓颉传说’得以保护传承和传播。”韩文学说。
在韩文学看来,非遗保护工作既要注重传承,又要注重创新。“文化保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仓颉传说’走进日常生活,我们将仓颉造字的相关典籍、漫画送进校园;连续10年组织5省少儿汉字寻根游、中国文化之旅仓颉故里行活动;通过仓颉庙会、非遗展、文博会、研讨会传颂仓颉传说,免费发送仓颉故事册页;将仓颉故事录制成视频、音频,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近年来,仓颉轩传习馆作为“仓颉传说”渭南市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白水非遗保护传习示范基地,通过注册商标、保护版权等方式对“仓颉”品牌实施保护,积极推动非遗项目与数字技术、民俗文化、时尚元素相结合。以仓颉鸟迹书、仓颉传说为表现主题研创的刺绣、剪纸、陶艺、木雕、景泰蓝、皮影等8大类48种仓颉文化产品,已经通过西洽会、文博会、丝博会等大型展会及活动走出陕西,走向了世界舞台。
文字的出现,对于历史、对于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014年,“仓颉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保护传承。如今,文章《仓颉造字》被收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千万学生的必学课文……
文字让文化得以传承下去。中华文化绵亘不断,源远流长。其赖以传承的载体,就是汉字。
从“仓颉造字”开始,汉字以其浩瀚广博展现着华夏悠远的历史,以其俊逸灵秀展示着炎黄不朽的精神,以其端正平实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