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非遗传承的时代新声 榆林为陕北民歌传承创新提供潺潺活水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4-15 11:00
陕北民歌博物馆开馆仪式上的百人唢呐表演。 榆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2023陕北民歌群众广场歌会总决赛上,参赛选手王重演唱《一对对鸳鸯水上漂》。 杨彬摄
在“歌从陕北来”民歌音乐会上,王向荣倾情献唱。 榆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榆林·陕北民歌展”在京开幕。 郝彦丰摄
由上至下: 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座谈会现场。 庄晨阳摄 陕北民歌手现场清唱交流。 庄晨阳摄 参会文艺工作者。 庄晨阳摄 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获奖剧目—陕北民歌剧《黄河船夫》演出现场。 刘香摄
“蓝格莹莹的天,清格灵灵的水。这么好个陕北,你可来过几回回……”4月10日,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座谈会在陕西榆林举行。会上,榆林市音乐家协会、延安市音乐家协会联合发出《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倡议书》,中国音乐家协会陕北民歌研究会与榆林市文联签订了合作协议。
作为陕北民歌的重要发源地和传唱地,多年来榆林市高度重视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按照“人才培养打基础、精品创作促发展、宣传推广扩影响、系统谋划树品牌”的发展思路,持续完善陕北民歌传承发展的生态建设,让这一本土音乐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活力。
流淌在榆林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2008年,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既是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中国音乐家协会有关领导说。
早期的陕北民歌一直以口头形式来传承,它随着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陕北的历史以及民俗活动而诞生并流传至今。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与习俗,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寄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而后“闹红”、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为陕北民歌增加了新的内容,形成陕北革命历史民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纵观陕北民歌的发展变迁史,就是一部陕北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史、心灵史和命运史。
一首《东方红》从纵横壮阔的黄土高原,到浩瀚无际的寰宇银河,唱出了受苦人在翻身得解放后由衷的感激之情;
一首《赶牲灵》唱出了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景;
一首《榆林美》将榆林的秀美山水和繁华的人文风情一一描绘,让人心生神往;
一首《神仙挡不住人想人》唱出了黄土地上的深情呐喊,带我们走进黄土高原上平凡的世界……
歌从陕北来,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从黄土高原唱响大江南北,唱者情感丰沛,听者心绪激昂,那种场景,成为陕北文化里一个特定的符号,是外地人心目中陕北风情的特写。
守住了乡音、乡韵,就守住了陕北民歌的精髓。它来源于世世代代的生活之中,也传唱于生活之中,是榆林人茶余饭后的生活日常,是流淌于榆林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更是黄土高原的文化符号。
以黄土天籁打造新时代文化地标
4月9日晚,与会嘉宾走进陕北民歌博物馆参观,实地了解陕北民歌的发展历史。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清脆明快的榆林小曲,旋律动听的陕北说书,苍凉婉转的信天游,热情激昂的秧歌曲……当晚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每一个角落都让人驻足聆听、流连观看,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2018年5月,陕北民歌博物馆在榆林正式建成开放,这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崭新的文化地标。这座总面积约1.18万平方米的建筑,融入了陕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作为全国首家陕北民歌博物馆,这也是榆林市榆阳区加快建设“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大工程。
依托优良的文化区位优势、广泛的社区文化互动市场与丰富的民歌文化资源,陕北民歌博物馆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承载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开设了成人、少儿各类培训班,教授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腰鼓以及民族器乐等非遗文化课程,截至目前,受众已达7万多人。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日期间,陕北民歌博物馆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遗展览展演等活动,让人民群众共同关注和参与陕北民歌的传承保护,共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
“建立陕北民歌博物馆,能够普及民歌,传播文化,让老百姓感受活在博物馆里的历史声音,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学唱民歌的积极性,营造了‘人人都可以成为民歌手’‘人人都是歌唱家’的社会氛围。”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说。
不断擦亮陕北民歌金字招牌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陕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当地百姓真实而鲜活的生活,更是时代的记录者。
“是怎样的历史与土地才能孕育出这样动人的音乐?”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王艳梅说,陕北民歌是陕北这个特定地域中的特定民间艺术形式,陕北民歌的共性孕育于陕北人的集体性格,它植根于陕北黄土高原,脱胎在陕北民众的方言土语中。
近年来,榆林市不断健全陕北民歌传承发展机制,提出“以保护促传承、以传承促发展”发展原则,切实加强认定、建档、研究、宣传等基础工作,促进陕北民歌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陕北民歌繁荣发展。
2023年2月,榆林学院把陕北民歌和陕北说书纳入公需课,这标志着榆林非遗正式进入高校课堂。
2023年8月至9月,榆林、延安两市联合举办了陕北民歌群众广场歌会,千余名选手报名参赛、百余名选手登台展示、20余万名群众现场观看,线上直播浏览量超5亿次。
2023年11月至12月,由中宣部、文旅部主办的“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引起广泛关注。通过10个城市40余天的全国巡演,陕北民歌得到全新演绎和宣传推广。
同年12月,又一场关于陕北民歌的宣传推广让人耳目一新。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及榆林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榆林·陕北民歌展”,在北京持续展览半年时间,其间,榆林市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轮流举行多场活动。
陕北民歌成果丰硕,正在不断形成文化品牌。王二妮、杜朋朋、郭涛等一大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中青年陕北民歌手,创作推出了《走榆林》等一批新创陕北民歌,《歌从黄河岸边来》《岁月韶华》《黄河船夫》《心中的歌》等陕北民歌剧多次获得中央及省上大奖。
陕北民歌要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创新中再传承,这是互相依托的关系。陕北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一级演员王向荣说:“我是一个陕北民歌的传承人,我一辈子就想把陕北民歌唱好,让陕北民歌一代代传承下去。”
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秧歌调、旱船曲、酒曲、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传统小调……大地之上、山川之间,会响起更多嘹亮的陕北民歌,将古老非遗的文化魅力传播得更广、更远,在新时代全面激活“陕北民歌”这一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