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老根 同州梆子

来源:西安晚报 2023-11-16 10:00

10e6d541c2a2828349e058f0bd0a47f6.jpeg

同州梆子《银镯鉴》在大荔县剧团的排练现场

62fbc189fb93894d10fd2a81da8aec62.jpeg

何满堂在办公室的闲暇时间,总是拿着戏本来回琢磨。

f126f6b8bfe2cf531cad294e025895a9.jpeg

1961年6月26日《光明日报》对同州梆子的报道

23646a8e1538d6dbd005f6500e7b07d8.jpeg

同州梆子《黄河岸边枣花香》在渭南市儿童剧场的演出现场

文化传承必须“见人见物见生活”,要进入生活、融入生活,要有时代感、体现时代价值,同州梆子就是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实践。明清时期就兴盛发展的古老戏曲同州梆子如何走到今天?近日,本报开辟专版,连续报道三秦大地上的地方戏曲,带您一探究竟——

同州梆子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陕西关中东部以大荔(旧同州府)为中心的数十县。因伴奏乐器除鼓板点拍外,兼以枣木梆子相击作声,以增强其唱腔节奏,名为“梆子”,在各地梆子剧种形成并相互传播的情况下,为了有所区别,称其为“同州梆子”。在明代以前即稳定形成,到万历年间,曾被陕西盐商、木商带至扬州演出。明末,李自成在孝同(大荔与蒲城之间)练兵时,就以同州梆子为军戏,起义后,将其带到北京。陆次云所撰的《圆圆传》中写道:“李自成据宫掖,……即命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己拍掌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

到了清朝,同州梆子已蜚声全国。乾隆时,班社很多,有所谓二十四大班、三十六名班之说。到了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以后,班社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除著名的仪秦班外,东府的十数县中就有二三十个班社,有的县同时就有好几个班。可以说这是同州梆子的全盛时期。

同州梆子的剧目相传有千余本,然而艺人多凭口授,很少用文字记录下来,大部分已失传,能够全本流传下来的仅有二百余本。

进京演出获戏剧史家高度评价

同州梆子是在劳动人民群众中经过长期的考验而发展丰富起来的,正是由于它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爱。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陕西省开始着力恢复地方戏,其中就包括同州梆子。

近日,在渭南师范学院,记者见到了73岁的老艺人谢坤生,说到同州梆子,他有一段难忘的回忆。20世纪50年代,他的父亲谢德龙在西安创办了德庆皮影社,与西安市文联在一起办公。1957年,一位西安市文联的同志在聊天中说:“现在想要组织同州梆子戏剧的演出,但同州梆子都失传了,很难找到一个老艺人。”谢德龙听后说:“有老艺人,我们家乡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同州梆子老艺人,叫王谋儿,艺名‘活韩信’,身体状况很好。如果需要,我可以把他请来。”市文联的同志一听,就同意了他的提议。第二天,谢德龙就回渭南将王谋儿请到了西安。乍一见,大家看到王谋儿已经70多岁,还留着长长的胡子,心里都犯嘀咕,这么大年纪还能不能上舞台了,心里凉了一大截。准备了两天,王谋儿刮掉了胡子,上台穿着戏服,头戴雉翎,一上台连续12个空翻,翻完后大气不喘,引起了现场的一片叫好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来,王谋儿就留在了陕西戏曲学校进行同州梆子的教学传承。

同年,省戏校设立同州梆子班,招收了80名学员,聘请了同州梆子老艺人任教,其中有生角王谋儿、小旦朱林逢(艺名“迷三县”)、文武小生赵东郎等。学生在继承同州梆子的同时,受尚小云、徐碧云等京剧名师的指导,学习、继承演出了30多个本戏和90多个折子戏,并训练了一批乐队演奏员,参加了1958年西北五省戏曲观摩演出。在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中,有12名青年演员获奖。

1961年,同州梆子班进京演出了《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等剧,引起戏剧界的关注。我国著名的戏剧史家周贻白观看演出后,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同州梆子演出的三个戏》。他在文章中提到,同州梆子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上,不仅曾以“西梆”的代表剧种而出现,而且在梆子腔系统的剧种中,也是较早知名的一项声腔。今之所谓“秦腔”,虽然指的是“西安梆子”,但“同州梆子”实为“秦腔”老根,因其偏处一隅,几十年来,早已为人们所淡忘了。周贻白的这个描述,也印证了民间关于秦腔脱胎于同州梆子的说法。在文章中,周贻白给了同州梆子这三出戏极高的评价。

同州梆子声腔体系丰富、受众面广

何满堂是同州梆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大荔县剧团团长。走进他的办公室,何满堂指着屋里的书柜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这些根基。大量的文献,只要和同州梆子有关系的,我都把它弄回来,弄回来后就去挖掘,比如其他地方的梆子和陕西梆子到底有什么关系、历史上的一些大理论家到底是怎么看待同州梆子的等。”

大荔县剧团副团长申梅芳在大荔县剧团唱戏30多年。2008年,同州梆子申请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之前,她没见过同州梆子的演出,在这之后她才接触到同州梆子,方知道大荔县原来就是同州梆子的发源地。随后,大家就在何满堂带领下走访老艺人。申梅芳说:“听老艺人唱同州梆子,发现真好听。刚开始学的时候,同州梆子的唱腔比较难掌握,硬弯弯子,不好学习。那时候在团里、在家中、在路上就不停地琢磨,这一句应该怎么唱,那一句如何唱会更好听一点,慢慢就适应学会了,后来掌握了同州梆子的演唱技巧。”

2009年,何满堂一一走访了当地熟知的与梆子戏有关的老艺人。西寨的王进发、张朝宝,父子都搞梆子戏的赵兴旺……后来发现内容还是不够,就把范围扩大到西安,然后就找到了雷平良、杨军民、杨辉这些梆子戏老艺人,以及戏曲理论家许德宝和著名演奏家吉喆。他把这些老艺人请到大荔,给剧团里的演员搞集中培训。2011年春节期间,大荔县剧团加紧排练了《辕门斩子》,元宵节在渭南的儿童剧场进行了恢复同州梆子后的首场演出,轰动一时。“能再看到阔别多年的同州梆子戏,很多人都非常感慨。”何满堂说:“恢复《辕门斩子》等这些传统戏,就是要认识到同州梆子的重要性和它的历史渊源的重要作用。”

同州梆子以前的声腔体系,不仅有陕西腔调,还有昆、杂剧还有小调、杂调,是一个综合体。“所以它走到哪里,就可以用贴近哪里的一些形式去表演,受众面就很广。”何满堂拿出一本曲谱给记者哼唱了几句,他介绍:“这是一个20世纪50年代的曲谱,通过这个曲谱也能反映出,过去的同州梆子不是完全的秦声。”

党洁是大荔县剧团的年轻演员,在团里面担任的是正老旦演员。“我觉得同州梆子唱出来的戏比较慷慨一点,能把剧种的角色情感表达地更加丰满。唱腔特别巧妙,慷慨激昂,变数也比较多。”党洁说,团里的领导非常重视团队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大批年轻演员被送到专业院校学习,演员们的文化程度高了,对新唱腔、新内容的接受能力也更强了。

“现在的同州梆子唱腔与以前有所改变,唱腔更加优美、更顺耳。”大荔县剧团的朱副团长告诉记者,现在改变了过去那种唱起来特别粗、特别累的男声,经过改变后,唱腔上同声不同调,女角高八度的时候,男角马上就变调,唱得很轻松。朱副团长说:“经过试验之后,现在的唱腔感觉还是挺好的,就不断挖掘,一点点的摸索,然后改进。”

与时代接轨 融入群众的生活

今年10月18日晚,大荔县剧团在渭南市儿童剧场演出《黄河岸边枣花香》剧目。一大早剧团成员就赶到剧场,加紧完成了装台工作,然后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排练。当晚虽然下着小雨,前来观看的群众却络绎不绝。开场后,一位大爷匆匆走出剧场,工作人员询问他:“怎么不看了?”大爷急匆匆地顾不上回答就走了。很快,这名姓杨的大爷领着一个人返回了剧场,边走边对身边的人说:“我还以为你都进去了,今晚上演同州梆子呢,你最爱看了,我一看你没在,电话也打不通,我赶紧回去找你,幸好你电话回得及时,别磨蹭了,赶紧走,好戏都开场了!”

同州梆子《银镯鉴》改编自传统剧目《双镯记》,是一个反映家长如何教育子女成长的剧目。两个孩子同时犯了一个小错误,两方家长教育方式不同,一个成才了,另外一个成为了盗贼,表达出家庭教育的观念、认知、道德的不同,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人生。这个戏2016年排出来后,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进行了演出。何满堂说:“这个戏一方面是对咱同州梆子的保护和成果的推进,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2018年,大荔县剧团又推出了《丰图义仓》。大荔的丰图义仓是清代阎敬铭倡导修建的粮仓,他那个时候就认识到,粮食的安全在于丰年存粮,灾年救济,“他在清代被群众誉为‘布衣宰相’,非常廉洁,忧国忧民,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何满堂说,“这是目前仍在使用的粮仓,同时它也是全国青少年的实践教育基地,有它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满足文旅融合发展的要求。”于是,大荔剧团就根据这个题材创作了《丰图义仓》,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精品项目工程,大荔县剧团集中力量进行排演,在今年9月底参加了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的展演,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认可。

为了更进一步与时代接轨、与生活接轨,大荔县剧团还挖掘了一个典型事迹——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谢安全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种植冬枣,通过几十年的奋斗,最终形成了大荔的冬枣产业,让这一方人脱贫致富,现在冬枣已经成为大荔乃至周边地区的主导产业。他们根据这出素材创编了一个原创的现代戏《黄河岸边枣花香》,成为2020年渭南市唯一反映党员干部带领群众通过产业致富的一个典型素材,在渭南大剧院公演的时候,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何满堂说:“这就是和时代的接轨,赋予它时代价值的一个剧作。”

文/图 记者 裴明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