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铿锵悠扬 感染力直击人心
来源:光明日报 2021-11-12 09:39
歌剧《周恩来》剧照 资料图片
近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的新创歌剧《周恩来》在江苏大剧院成功复演。这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文艺精品,是周总理形象的首次歌剧化表达,也是近年来江苏歌剧百花齐放的崭新成果。
打动人心的细节叠加
“创作歌剧《周恩来》,最大的难处在于总理的重要事迹太多。”歌剧《周恩来》编剧冯柏铭、冯必烈告诉记者,“歌剧本身不适合表达太复杂的故事。于是,我们决定选取周总理在‘湘江战役’‘遵义会议’‘万隆会议’等中国历史的重要关头,几次‘化危为机’的历史性场面,用片段式的镜头诠释大国总理的风度和气度。”
经典红色题材、家喻户晓的人物、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央音乐学院研究中心教授黄宗权认为,这三样要素的每一样都会增加创作的难度,而歌剧《周恩来》大量的细节让剧作充满了艺术的精致感和生活的亲近感。
一个个细节,塑造出一个事无巨细、目光远大、目标坚定的总理形象。“很多舞台镜头都藏有深意。”冯必烈解析说,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在深入研究史料方面下足了功夫,数次到淮安市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南京市梅园新村纪念馆实地采风,寻访伟人足迹,仅剧本就作了十余次修改。
打动人心的不仅是伟大光辉的总理形象,还有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之间的感情。深夜的书桌前,他在台灯下伏案工作,她端来一碗小米粥嘘寒问暖;布置简单的客厅里,他勉励科学家们攻坚克难,她忙前忙后热情待客;病榻上,他笔耕不辍,心中牵挂着老区人民,她在一旁心疼不已但默默支持……剧尾,总理在海棠花丛中与邓大姐依依惜别、渐行渐远,哀婉的歌声久久回荡,似叹似念,如泣如诉,隐喻着现实中周总理和邓大姐的诀别,而这份真情中所蕴含的巨大张力也将剧场的气氛推向顶峰。
“周总理是全国人民共同爱戴而又十分熟悉的伟人。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歌剧无法罗列和讲述全部事件,却能够充分调动语言、音乐、舞美等展现周总理鞠躬尽瘁的家国情怀、温润浪漫的人格魅力和温柔体贴的丈夫形象。”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歌剧《周恩来》作曲唐建平说,“所谓红色是人性中闪光点的一种体现,是人类本身共同向往的大爱。周总理的红色故事本身就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国际化舞台上的“中国味”旋律
为歌剧《周恩来》作曲,唐建平全情投入。“总体来看,歌剧音乐部分以抒情而非叙事为基础,通过温暖而有内在张力的旋律传达了总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唐建平说,要让每一个音符,都把总理亲切感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推到观众面前。
“这部作品中,有红色经典旋律,也有耳熟能详的民间小调,这让我们感觉非常亲切。”作为歌剧《周恩来》中女科学家的扮演者,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团副团长徐珊珊表示,歌剧《周恩来》的曲调,在歌剧这一国际化的表现形式下,有着中国味的内在表达。
在剧中,男主角的唱段几乎贯穿全剧。在同一空间,旋律的高低错落,让歌剧《周恩来》中的多个唱段能够同时描绘出悲壮和温暖、宏大与细碎,快速展现出不同时空的矛盾变化,展示着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一生,带动着观众的情绪和情感跌宕起伏。
“曙色微微……”“曙色微微……”周恩来扮演者毋攀和邓颖超扮演者张家毓接续唱起,他们眼眶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铿锵悠扬的咏叹调中,有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无论是彩排还是正式演出,我都怀着满心虔诚。”毋攀说。
虔诚和崇敬,这是几位主创不约而同提到的心境。他们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情感,追求着音乐方面的情感至上,以自己的真情表达总理的真情,打动观众。
探索歌剧的中国式表达
歌剧《周恩来》之前,江苏先后推出了《运之河》《郑和》《鉴真东渡》《拉贝日记》4部原创歌剧,并推动海内外巡演。其中,《拉贝日记》于2019年在柏林国家歌剧院成功演出,成为第一部在这座欧洲古老歌剧院舞台上登场的中国原创歌剧。
歌剧有着400多年历史,歌剧的中国式表达,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江苏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答案。通过担纲江苏五部歌剧作品的作曲,唐建平积累了一定的创作心得。“你细听歌剧《周恩来》中的《初心》,它与《拉贝日记》《运之河》都不一样,充满了民族旋律、大国旋律。这种旋律带来的情感共振,是有震撼力的。”唐建平介绍。
“中国观众其实很能接受这种‘音乐+戏剧’的形式,特别是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入围2018年国际歌剧大奖,更坚定了我对中国歌剧能够收获观众喜爱的信心。”曾出任中央歌剧院院长并担任过歌剧《周恩来》指挥的俞峰表示。
另一方面,汉语语言与欧洲语言体系截然不同,如何将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洋歌剧形式有机结合?到底该怎么创作中国歌剧?作为中国的小众艺术,歌剧的市场又在哪里?这些仍是中国歌剧亟待解决的问题。
“诚然,歌剧在中国尚属小众艺术,中国歌剧市场的培育尚且不够,歌剧制作投入大、回报慢的特点,也给专业机构造成一定压力。但中国绝对不缺顶尖的歌剧创作和制作人才。”歌剧《周恩来》等5部原创歌剧的出品人、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郑泽云表示,“我们正在努力以江苏为中心,搭建一个歌剧创作平台,借助大数据等新媒体手段,汇聚更多的创作力量,持续为海内外观众带去更多优质的中国歌剧。”(记者 刘已粲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