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长谈“双减”丨渭南市临渭区西安路小学校长徐莉丽:通过作业分层设计 让课堂延伸至校外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1-12-30 13:34
编者按:“双减”政策落地已逾百天,陕西各中小学结合学校特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对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调整。校长们对“双减”政策怎么看?学生多样化需求该如何满足?在实施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即日起,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指导,“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西部网联合各市级学习平台推出《百名校长谈“双减”》策划,邀请全省百余名中小学校长,聊一聊“双减”实施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改变,探寻优质教育之路。
百名校长谈“双减”嘉宾:渭南市临渭区西安路小学校长徐莉丽
渭南市临渭区西安路小学校长徐莉丽。
徐莉丽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渭南市临渭区西安路小学以“减负、提质、增效”为目标,力求让管理“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以“活”促“动”。“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严格作业管理、创新课后服务形式,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徐莉丽说。
施行“5+2”课后延时结构 制定细分化管理制度
徐莉丽说,在课后服务方面,西安路小学施行“5+2”课后延时结构,即每周5天,每天2小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打造“一级多品、动静结合”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第一节延时课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教师辅导”形式,提倡回家不写作业,书包不回家。第二节延时课则着力打造“2+N”特色课程,“2”指阅读基础和体能训练,“N”是指分年级为学生设置简笔绘画、劳动教学、书法练习、古诗新唱、成语故事、桌面拍手舞、体育游戏、口才演说等课程。
“我们希望学生能在延时课程中充分解放天性,在‘动’中长才干。”徐莉丽说。
渭南市临渭区西安路小学校长徐莉丽。
同时,为了确保课后服务的顺利实施,西安路小学也立足实际,制定了详细的课后服务管理、课后服务延时课程设置、安全管理细则和应急预案等制度。
学校采取分时段分批次放学,管理人员和保安、家长护学岗、交警一同协作,解决放学拥堵问题;在延时课程中,延时一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保障作业完成人数达到全班90%以上、作业完成率达到95%以上,同时在延时二检查特色课程开展情况;每周五进行班级特色课程抽查展示;每月末进行年级特色课程展评等等。
渭南市临渭区西安路小学校园。
此外,学校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徐莉丽说,“学校对负责课后服务的教师实行积分制管理,学生代表每周对教师履职情况反馈调研,对作业完成、批阅签字、课程落实情况进行打分。这些考核项目都会作为教师业务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作业设置遵循“135”原则 将课堂延伸至校外
徐莉丽认为,确保“双减”落实落地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学生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因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优化作业结构,规范作业流程,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首先,作业设置遵循“135”原则。“1监控”是指建立作业台账,班主任统筹各科作业,控制总量并做好记录;“3要求”是指课内作业不拖堂、课外作业不离校、家庭作业不超量;“5不留”是指不留超量作业、不留超纲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不留家长作业和不留没有指导意义的作业。
渭南市临渭区西安路小学课外活动。
其次,规范作业管理流程。学校要求作业布置坚持“日研讨+周反馈”的原则,实施“班主任责任制”,提高作业质量,严控作业数量。同时,教研组设计“基础、拓展”两类作业,由代课教师自主选择。班主任整合删减,形成作业台账,年级轮流作业公示,学校实时跟进、督导、检查、考核。
最后,创新作业内容形式。将活动性、实践性、技能性的家庭作业作为培养兴趣、拓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年级特点设置阅读类、展示类、探究类、劳动类、体验类等不同类型的综合性作业。并通过两周一次的学生座谈进行效果反馈,确保减负措施落实。
渭南市临渭区西安路小学课外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基础+拓展’的作业分层设计,创新形式,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走进爱国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电视台、陶艺作坊等,积极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将课堂延伸至校外。”
徐莉丽表示,今后西安路小学也将挖掘校内专业教师资源,适当引进校外专业技能教师,开发戏曲、皮影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内容。同时组织学生走向儿童剧场、秦代遗址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努力实现课后服务内容、授课方式与研学活动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