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丨起舞宝鸡:黄土捏出的“金娃娃”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1-02-06 07:40

8df7741b53c71bea1ecffe5c93af9ea3.jpeg

图/杜鹏 文/李典晴

乐乐狮、平安马、萌萌猪、发财羊……走进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家中,彷佛置身于“泥塑博物馆”。小四合院里,里里外外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泥塑。花样繁多惟妙惟肖,夸张的色彩彰显着西府人的热情豪爽。

59354c2792981e2caf824b1306ca3bc0.jpeg

56岁的胡新明是"六营泥塑"民间艺人中的佼佼者,也是陕西凤翔泥塑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出生在艺术世家的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四五岁开始就跟着父母学做泥塑,看看小动物,拌块泥这一捏那一捏,不一会儿泥塑小猫、泥塑小狗就捏好了。

69fd65b113aafa23000c004cd7110bdf.jpeg

“泥货没本,越捏越紧”,做泥塑的成本低也卖不上价,父母也劝他别做这泥货过紧巴巴的苦日子了,另寻出路讨生活。但胡新明依然没有放弃,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泥塑,还经常融入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c5f991aa226c95757b6efc9c84a86a91.jpeg

上天似乎总会眷顾那些认真而坚持的人,1985年,连省城都没去过的胡新明,被陕西省选定为“中国陕西民间艺术交流团”成员赴美国参加“陕西月”活动,那年他只有19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是胡新明第一次走出国门最深的感触。19岁的他带着100多件展品在美国12个城市展出40多天。

b9b98b7873ed661efce553eb488f9fb5.jpeg

当美国人听说展出的泥塑蕴含2000多年的历史,也惊叹于绘制泥塑的高超技术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让胡新明感到非常自豪。同时这趟展演也让胡新明收获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80f724fe81b0b58dd78193984e1a016d.jpeg

从家乡带去的泥货,让他赚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桶金,也让他对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有了新的认识。“我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我胡新明要是把凤翔泥塑这门手艺做不好,对不起老祖先。把这个产业做不大做不强,对不起国家和政府。”胡新明说。

eed34ed696882e4e2bc40411d0564650.jpeg

凤翔泥塑在国际影响很大,1988年,胡新明通过一家公司向新加坡出口了8600件泥塑。货到新加坡后,对方反馈,因为路途遥远运回去的泥塑都破损严重,这让胡新明非常痛苦。要让凤翔泥塑更好地打开市场销路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摔不烂”。

6ddaffc3041e8937bdd5bfd401530362.jpeg

胡新明开始动脑筋研究怎样才会摔不烂。他尝试着加入糨糊,但是糨糊干了后返潮严重;他又试着加入乳胶,可是里面的化学成分曾让一个韩国客户全单退回……最后,从古代城墙的建造技艺中,胡新明找到制作灵感,他在泥塑中加入糯米。

1612efc47b7d8b8e63e4a90448decc59.jpeg

环保、结实的目的达到了,可是米会泛油。做好了的白色泥塑,阴干后就变成了黑的。还是不行!那段时间,胡新明陷入了沮丧。与母亲交谈时无意听到“米汤中米油最养人”,这让胡新明得到启发,决定再试一次,他把糯米的米油全部撇掉,只留下清亮的米汤——问题迎刃而解。

f3c8ad67af960fb8342ad779ce40ae36.jpeg

“摔不烂”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大批量的制作生产又让胡新明犯了难。“在博览会上德国一个客商,一次性要三个月让我们供二十万件泥塑的时候我都傻眼了,我们全村做不出来,这个单子就黄了。”说道到这儿,胡新明显得有些遗憾。

40ba7e24a2c1c0ab76065feef28c5df5.jpeg

生产工艺流程落后又没有包装,这影响了凤翔泥塑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泥塑文化想要更好更远得传承让更多的人知道还需要产业化。胡新明开始对泥塑进行包装,对泥塑制作进行创新,从工艺流程进行改变。以前做一千个泥塑需要四个月,工艺流程改造完之后做一千个泥塑仅需要二十天。

3cf6d3e9a524139a5b57ddfea310feff.jpeg

目前,全村70%的农户从事泥塑生产,解决贫困户就业12人,泥塑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20年人均收入17200元。如今,胡新明不断为凤翔泥塑艺术的发展注入丰富内涵,使泥塑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00b8f47c0dcb943dd8ac1d42312fcce6.jpeg

“泥土是万物之本源,只要有泥土地方,生命就会灿烂地生长。”胡新明已将凤翔泥塑,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是情怀,也是梦想。

2c0550c75b52c087ff9bdca0d797624a.jpeg

泥塑其实就是一块泥土,被想象之手揉捏绘制,变成了生灵无数。历史涂给的神奇保护层,叫做风俗。在非遗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凤翔泥塑就是关于时境变迁最好的见证。

cd75c0b7e93bcb07cfd62630cb9e6b47.jpg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