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郭家崖墓地出土摇钱树已成功修复 见证两千年前秦岭蜀道两端文化交流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0-09-11 23:44
近日,一件出土于宝鸡南郊东汉时期的青铜摇钱树被成功修复。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这件由人物、动物、铜钱等诸多元素组成的摇钱树造型精美、工艺复杂,见证了两千年前秦岭蜀道两端文化交流。
郭家崖墓地摇钱树出土于宝鸡市高新区郭家崖村西的郭家崖墓地,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建设用地发现的文化遗存进行了发掘,摇钱树则出土于M15墓。M15为砖室墓,南北向,墓道位于墓室北侧,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侧室六部分组成。摇钱树出土时置于前室西南角,树枝残片凌乱散布其周围,由枝叶、树干和树座构成,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器物判断其为东汉中晚期墓葬。
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室副主任宋俊荣说:“由于墓葬受到雨水和淤泥浸泡,摇钱树出土时已经发生折断,只剩下86厘米残高,树叶残枝散落周围,修复难度很大。文物保护研究室历时2年完成了其修复工作。我们先清除它的锈蚀,锈蚀清除完了以后,把所有保存较完好的一些叶片分类,进行补缺,然后我们在清理的时候,上面的锈蚀基本上都是在显微镜底下用手术刀,因为它太酥了,又脆又薄。”
经复原后,摇钱树通高110厘米,分底座、树干和枝叶三部分。底座为铁质,底座下部为360度平均分布的三叉状支架,底座上部为一上大下小的椎状空心体。树干共分五节,每节铸造一尊佛像,共计五尊。佛像头顶有高肉髻,头后有椭圆形顶光,佛像大眼圆瞪,面部丰满,衣纹清晰,左手拳握,右手掌心向外部使用无畏印,双腿盘曲,呈结跏趺坐。树干上有纵横交错的五层枝叶,其题材有凤鸟、钱形枝叶、凤鸟玉璧、猴等,其中位于第5层枝叶正中的璧与佛像图案虽然略微残破,但是对照以往出土的佛像枝叶,其形象依稀可见,佛像额中施加白毫相,睁眼,高髻,有两个同心圆组成的圆形项光,由于残破,无法辨认其衣服和手势,仅推测其为结跏趺坐。佛两侧各站立两个人,头戴尖顶帽,大眼,高鼻。小人抬头向上似乎在仰视佛像。戴尖帽小人手执莲花藤,佛像两侧以莲花状树叶装饰,树叶顶部各有一朵莲花,花瓣为8瓣,佛与莲花以及戴尖顶帽的小人均与蔓草之属连接。壁下侧为弯曲向上的龙纹龙首顶部较尖,做套挂其他枝叶之用。
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介绍:“从墓葬习俗上来讲,摇钱树是东汉时期流行于四川一带的,被认为是吉祥物,也称为"神树",它的意义就是为进一步研究古代随着秦岭蜀道的开通,我国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与传播,从这个方面来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佐证。且摇钱树主要分布在以四川地区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在陕西勉县、城固县等地曾发现和出土,但在秦岭以北及中原一带比较罕见。这次出土的东汉青铜摇钱树是我省目前发现的较完整的一件,蕴含了东汉时期大量的历史、民族、民俗宗教及神话信息。”
据了解,摇钱树形象的行成受到了巴蜀地区神树形象和汉魏时期“以富相尚”为主导的观念影响,与当地经商和崇尚财富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思想源泉来自于史前和先秦时期的祖先崇拜、社神崇拜,吸收了秦汉时期官方信仰的神仙思想,摇钱树的内涵是追求富贵与神仙思想的结合,是追求多种幸福生活的杂糅。考古发现表明,摇钱树不仅是一种时代特征比较鲜明的随葬明器,而且还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民族、民俗宗教及神话信息,是人们向往和追求金钱财富,祈求富贵的物欲观念的表现。(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庞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