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陕西路社区党总支创新基层治理实践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06 11:45
“让‘小板凳’给评评理!”11月3日清晨,渭南市临渭区解放路上,一位大妈拽着老伴,拦住几名手提小板凳、身着红马甲的社区志愿者。大妈气鼓鼓的,大爷一脸尴尬。
原来是大爷爱打麻将,老两口因此拌了嘴。几名志愿者放下小板凳,拉着大妈开导:“打麻将也是爱好,不过分就当放松一下。”另一边,几人早把大爷拉到一旁:“老伴叨叨是心疼您,啥事都得有个度。”不到10分钟,老两口和好如初,笑呵呵地一起去买菜了。
2010年,临渭区解放街道陕西路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成立。队员发现,居民茶余饭后爱聚在一起聊天,便自带小板凳加入,边拉家常边了解情况。久而久之,“小板凳”成了志愿者的代名词,“有事就找‘小板凳’”也成了居民的口头禅。
“‘小板凳’接地气,会和群众拉家常,听群众的意见。”社区党总支书记张亚军笑着说,该做法已成为他们解决治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近年来,陕西路社区先后获得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称号。
“板凳课堂”:好声音传入巷陌
“‘小板凳’来了!”宏业小区的古槐树下,正在聊天的胡昌贤、沈兰英等几位老人热情地向几名手拿小板凳的“红马甲”打招呼。
几名“红马甲”也不客气,放下小板凳就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您几位近来身体可好?今天来一是看看有啥需要,二是讲讲冬季用电和食品安全。”
群众在哪儿,“板凳课堂”就开在哪儿。陕西路社区打破会议室集中学习的传统,以小区楼栋为单位,搬上十几张小板凳,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科普、文明创建、反诈等内容,用家常话讲活理论,年均开讲50余场。
去年冬天,在广电小区敬老广场长廊,几张板凳一放,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讲就地开场。宣讲员聚焦热点难点,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像拉家常,听得懂、坐得住!”老党员唐启祥点赞道。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文化团体,“板凳课堂”还在传统节日送上戏曲、歌舞表演,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板凳议事”:众人事众人商量办
“对方道歉了,维修费也认了。”广电小区居民孟新安对“板凳议事”赞不绝口。
不久前,孟新安家的煤房被隔壁公司院子里一棵倒塌的大树砸坏。他多次协商无果。志愿者得知这一情况后,组织了“板凳议事会”,让双方坐在一起协商,使矛盾顺利化解,赔偿到位。
民生无小事。社区利用“板凳议事”,聚焦群众身边事,引导群众自己议定哪些事该办、哪些事须快办,切口小、方式活、见效快,切实办好要事、实事、难事,为化解矛盾提供保障。
渭南饭店家属院几盏路灯“失明”多时,有群众反映“院里黑灯瞎火,晚上出门提心吊胆”。志愿者带上小板凳进小区,召集居民代表、共建单位区医保局代表围坐商讨,迅速解决资金问题。一周后,6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小院。
“现在下夜班再也不怕走夜路了。”居民王军民笑着说。
如今,“板凳议事会”成了社区解决老旧小区楼顶补漏、下水道堵塞、砍伐隐患树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平台。“‘板凳议事会’能最大限度激发群众自治热情,推动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皎婉荣说。
“板凳服务”:暖心托起“夕阳红”
“有了凉亭,小区更美了,我们也有了好去处。”72岁的老人刘繁花对新建的敬老主题广场赞不绝口。几个月前,这里还是片空地。在志愿者的推动下,它变身小广场,成了老人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
陕西路社区现有60岁以上老人1626人,占辖区总人口的23.2%。志愿者在走访中听民声、找问题,办好一件件养老微实事。
一次聊天中,志愿者听到有老人反映子女不在身边,吃饭不便。社区党总支随即探索“社区+食堂”模式,为老人提供餐食,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如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每天中午饭菜飘香。
83岁的独居老人赵玉琴说:“8块钱,比儿女点的外卖快,还香!”
“小板凳”虽小,却促成了不少大事。
陕西路社区离退休干部职工多,物质不愁,却总觉得“少点啥”。不少老人向“小板凳”吐露心声:能不能办个老年大学,让精神也“富”起来?
“这想法好!”社区“两委”研究上报后获得支持。很快,陕西路社区老年大学挂牌成立,开设戏曲、音乐、舞蹈、书画、走秀、太极等课程,深受欢迎。目前,已有330多位老人入学。学员们不仅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还常举办公益展演,为居民送上文化大餐。
“小板凳”上听民意,“小板凳”上答“考卷”。
15年来,陕西路社区的“小板凳”从最初的5名增至580名。他们收集民意、丈量民情、疏解民忧、守护民心,累计化解纠纷6500余件,服务群众1.6万人次,如春风化雨般将党的关怀送入千家万户,稳稳托起群众的幸福。(记者 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