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千万工程”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06 09:09

秋季的秦岭北麓,层林尽染。记者走进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西尧村,这个位于石砭峪水库入口处的村子里飘着淡淡的花香,道路平坦且干净。

10月31日下午,55岁的村民李桂梅穿戴整齐,拿起扇子前往村里的家风家训广场,与老姐妹们跳广场舞。村民们享受着现代化设施带来的便利,“人在画中居”已是西尧村的生活常态。

“现在外面来的人都说我们村是花园小镇,那是没见过原来这里是啥样子。”李桂梅感慨。

西尧村的蜕变得益于2018年开始实施的“积分制”管理。村里把“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带动群众从过去的“让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现在每天起床后,我们都会先把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打扫一遍,收拾自家的卫生也有积分呢。”村民姚淑玲说。

“我们还创新推行了‘街长制’,由三级街长包抓村内17条巷道的道路保洁、治安维护、文明新风等7个方面的工作,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了‘小事不出街,急事不出组,难事不出村’的乡村精细化治理目标。”西尧村党支部书记张生说。

西尧村以“美丽庭院”学堂为载体,通过开设“她课堂”“民俗课堂”“巧手课堂”等“庭院课堂”,组织农户分享家风家教故事、宣传法律知识、制作手工艺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村里的群众不仅把自家的环境维护得整洁,村里街道上也几乎见不到烟头的踪影。“现在村里的条件越来越好。我和女儿商量好了,等她的孩子出生就接来,让他在这里度过学前时光。”李桂梅说。

秋日,走进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宽阔整洁的街道旁有不少泥塑元素,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没人能想到,这个日渐闻名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昔日却是道路狭窄的落后村。

“现在你看,大路直通家门口,家家户户干干净净,城里娃娃都跑来我们这儿研学旅游哩!”正在自家工作室为马年创作泥塑的村民、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全让笑着说。这一蜕变,源于陕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

六营村的振兴之路,始终紧扣“因地制宜”这一核心。村子立足“凤翔泥塑”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摒弃大拆大建,选择了一条“非遗传承+产业振兴+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

村里成立泥塑专业合作社,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昔日单打独斗的手艺人组织起来,推动泥塑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如今,全村超过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泥塑相关产业,年产值超4200万元。泥塑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真正让‘泥娃娃’变成了‘金娃娃’,把村子带活了。”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说。

产业兴旺的同时,人居环境的提升同样重要。六营村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村里下大力气实施改厕、治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彻底告别“脏乱差”。同时,村子巧妙地将泥塑艺术元素融入整体环境之中,通过绘制泥塑文化墙,建设非遗主题广场、泥塑体验馆等,将村子打造成了一个开放式的“非遗博物馆”。

“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改变了村容村貌,也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曾因做泥塑收入低而选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如今纷纷返乡创业,做直播、开网店、办民宿,古老的技艺又一次焕发生机。“村子规划清晰又干净整洁。店里的泥塑很好看,我们准备买个泥塑脸谱带回去。”游客杨彭钰告诉记者。

随着“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三秦大地的村庄正在持续焕发新活力。截至目前,全省经济强村占比增至12.3%,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25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0元,增幅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记者 许奥博 见习记者 刘正龙)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