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要闻

34位院士聚古城纵论新材料发展

来源:陕西日报 2020-11-02 15:45

34位院士、300多位材料领域科学家、20多场高端报告。

在2020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上,34位院士齐聚古城,研讨材料领域发展前沿动态。大会主席之一、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聂祚仁院士主持开幕式,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谢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陈建峰院士等分别致辞。

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是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廉院士于2011年倡导和发起的系列学术交流会议,大会始终关注先进材料研究前沿,致力于促进我国新材料发展的交流、合作及人才培养。就像聂祚仁院士在主持词中说的那样,本次论坛结合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为材料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材料界一定不负重任,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好地把握材料研究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快培育中国材料领域青年人才是本次论坛的重要主题。作为本次论坛重要活动之一,优秀青年科学家论坛吸引了数百名优秀科学家参加,他们都是活跃在材料领域前沿的青年骨干,其中很多人已成为国内该领域前沿的学术和科技带头人,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占比超过40%。

在10月30日举行的第六届优秀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名青年学者,在金属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催化材料等几个方向,进行了100多次推荐报告和学术交流。

西安交大孙军教授的研究领域是材料形变与相变行为的微纳尺度效应及其高性能化等,主要是研究金属材料的强韧化。作为西安交大杰出人才,他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

所谓“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孙军表示,“我们要将金属材料做到既强又韧,满足国家各方面的需求,比如设计制备和优化各类合金材料性能,并应用于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机械冶金与电子信息等工业领域。”

“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进行规模化应用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我们有信心在这个领域做出新的成果。”孙军谈到,西安交大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周惠久院士和涂铭旌院士等一批西迁老前辈创立的,实验室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曾成功地应用于多种材料体系和行业,近年来实验室在材料介观力学行为表征及其多尺度效应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提高我国金属材料性能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建设作出了交大人应有的贡献。

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齐心协力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是论坛上科学家们的共同决心。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谢辉在致辞中说,本次论坛目的在于解决共性问题,突破关键难点,激发新思想,探寻新方向,分享经验,交流成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抓住科技发展的牛鼻子,共同在“卡脖子”的科技前沿问题上攻坚克难,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再上新台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近年来,我国材料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产生了很多成果,也培养了很多高层次人才,但是更要看到不足,一些工程瓶颈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科技革命呼唤着高性能、多功能的新材料出现,让我们每一位材料科技工作者迎接挑战,为促进材料科学的发展,提升材料科学的水平,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陈建峰院士表示,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关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材料,新材料已经成为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先导和基石。但是我国一些工业、民用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还不能自主保障,如何解决这些“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关乎民生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新材料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是需要研讨的重要难题,也是重要课题,更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吕扬)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