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研究生辞职返乡种地 再造《山海经》生生不息沃土——“息壤”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7-09 07:54

原标题:再造“息壤”

《山海经》中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沃土,叫作“息壤”。10年前,30岁的郑力行从浙江一家研究院辞职返乡种地。他探索生态种植的方式,让土地恢复生机,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在乡村奋斗的可能性。他以自己的方式——

再造“息壤”

郑家骏的儿子郑力行是研究生,他辞职回村种地了。

村里不常有新鲜事,这绝对算得上一件,免不了被围观——

只见郑力行带着几名大学生,圈了一片地,杂草都没除净,反而忙着种草栽树养花。

“这娃儿咋放着城里好好的工作不干,在地里瞎折腾呢?”

“不是脑子坏了,就是在外边挣了点钱烧得慌。”

……

村民的议论让郑家骏抬不起头。曾经让自己无比骄傲的儿子,现在却被乡亲们看笑话,他又气又无奈。本想着儿子新鲜一阵儿,吃些苦头就回去上班了,没想到这一种就是10年。

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他怎么又回来了?

郑力行打小就是乡亲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学习很好,一路读到研究生,毕业后在浙江一家研究院搞研究,每个月工资1万多元。这在村里来说,就是“出人头地”了。

2015年初,郑力行回老家礼泉县骏马镇双北村过年,郑家骏可是“风光”了一把。他带着儿子走家串户,心里按捺不住地高兴。

与父亲不同,郑力行有一些伤感。记忆中,快过年的时候,他和爷爷在门口摆摊卖年货,乡亲们络绎不绝;父母和邻居一起炸油饼,有说有笑……然而,这些热闹的场景都不复存在了,年轻人陆续离开村子外出打工,村里发展受到影响。

过完年后,郑力行离家返回工作岗位。但几个月后,他又回来了,并决定再也不走了。他辞了职,打算回村种地。

“种地?这娃儿受刺激了?”相熟的乡亲上门劝,不相熟的看热闹。

家里几辈人都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到了郑家骏这里,总算让儿子跳出“农门”,吹着空调、拿着高薪,也算得上光宗耀祖了。他实在想不通儿子为什么要回来。

郑力行确实受了点刺激。在浙江工作时,他与妻子寇雅静周末空闲了常去周边乡村游玩。经过“千万工程”的多年实践,浙江的乡村村村有风景、村村有产业,充满生机活力。郑力行十分羡慕,他经常对妻子说:“总得有人回去做点什么,把咱们的村子也发展起来。”

寇雅静听到丈夫的决定时,一点也不惊讶。但她明白,这条路是艰难的。考虑到丈夫可能很长时间没有收入,她决定继续留在浙江工作,给郑力行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郑力行找了几名合伙人。几个年轻人集资在村里流转了180亩地,创办了沃野青青有机农场。

耕地、种植、上粪……回归乡土的年轻人很兴奋,每天有使不完的劲儿。没有种植养殖基础,没有运营经验,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他们天真地以为,种地比考大学简单。然而没过多久,现实就给了他们迎头痛击。

种了几年地都没见到收益,还要坚持吗?

“力行,好几天没见那谁了。”

“家里有事,回去几天。”

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对话在郑力行和张民之间重复,张民也默契地没有追问。

自从郑力行回村种地,村民张民就过来帮忙。他明白,“回去几天”大概就是“不来了”。

不打农药不用化肥,西红柿种了两年都得了病;不用抗生素,鸡生病后大批死亡。好不容易种出来的不用农药的白菜,品相不佳、菜叶上还有虫眼,没有市场。几个人骑着车拉着菜转村去卖,压低价格才卖掉。

连续两三年,农场一直亏损。2018年,账上没有钱了。郑力行不得不以个人名义向亲友借钱、刷信用卡周转。

8名团队成员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最后只剩下2个人。当初大家一起规划的蓝图是那样美好,没想到实践起来如此艰难。

屋漏偏逢连阴雨。那段时间,母亲生病住院,他们在农田里的住所被拆,各种打击接踵而来。郑力行焦虑又迷茫,整宿整宿睡不着觉,才30岁出头就有了白头发。

夜深人静时,他问自己,是不是不该回来?这条路是不是真走错了?

但每到晨光初露,他又告诉自己,不能这么放弃,再拼一把。因为他的身上背负着太多人的信任——

一位村民刚满周岁的小孙子尝过农场的鸡蛋后,再也不吃其他鸡蛋。村民和郑力行约定,每个月过来买点鸡蛋。

妻子寇雅静辞掉不错的工作,带着半岁的女儿来到郑力行身边,对他说:“你就当给孩子打造一个乐园。”

当地政府了解他们的创业经历后,给予部分资金支持;一位企业家被他们的情怀打动,给他们提供了一大笔免息借款……

郑力行想到返乡的初衷——“恢复乡土生机,建设美好家园”。这不仅是自己的理想,也是许多人的梦想。其中不仅有对故土的情感,还有对下一代的责任。

他振作起来,外出参加培训,与同行交流,提高管理效率。2019年底,农场扭转了一直亏损的局面,还没来得及高兴,又遇上了疫情,销售受阻。

在蛰伏中沉淀,在沉淀中积累。终于,郑力行的有机农场在短视频平台被更多人关注。疫情过后,农场通过电商渠道迅速打开了销路,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真的能种成地吗?

寇雅静带着女儿举家“回迁”,让郑家骏不得不接受儿子扎根乡村的现实。父子之间的冲突更加激烈。

郑家骏觉得,自己种了一辈子地,不说经验多么丰富,但也走过不少弯路。他不理解郑力行为什么这么种地:不用化肥,亩产上不去;草不除干净,抢了苗儿的养分。尤其是庄稼生虫的时候,老人心疼坏了:“你这么不听劝,难怪被大家笑话!”

事实上,郑力行希望改变的正是这种过度追求产量的种植方式。村民急着要收益,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种植环境恶化,土壤越来越缺乏生命力。

如果对土地多一点耐心,就会发现用物理和生物的方式一样能培肥土壤、防治病虫害。“黑麦草的根系能够疏松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油菜花还田后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郑力行解释,花草树木是害虫天敌的栖息地。农田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物种之间越能相互克制。

10年里,郑力行给地“喂”了2.4万吨的自制堆肥,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不足0.8%提高到4%以上。土壤中微生物增加,各种养分活跃起来,蔬果的“体质”更健壮,病虫害也少了。

“生态农业周期长、见效慢,但胜在可持续,而且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郑力行告诉记者,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农场西红柿亩产从500公斤提高到4000公斤,草莓从亩产100多公斤提高到1000多公斤。

和产量相比,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更具说服力,也更有吸引力。在这片土地上种出来的有机蔬果富含更多微量元素、矿物质,吃起来清脆、香甜。在市场上,农场的西红柿1公斤能卖近40元、1颗鸡蛋能卖2.5元,还经常卖断货。

农场每种成一种产品,郑力行都会兴致勃勃地拿回家给女儿品尝,女儿的肯定给了他更多信心。一些品相不好的蔬果,常以普通农产品的价格被周边村民抢购一空。村民发现,这个农场的西红柿汁水浓郁,黄瓜有小时候的味道。

郑家骏自己种桃,行情好的时候也就6元1公斤。他没想到,儿子种的桃能卖到60元1公斤。“读过书的人种地就是不一样。”郑家骏终于认可了儿子。

7月2日一早,郑家骏就乐呵呵地来到农场桃园。近期,桃子成熟上市,他承担了桃园的管理工作,还介绍熟悉的乡亲来干活。

最多的时候,农场里每天有七八十个人务工。他们每个人每天能挣120元到150元,不仅有了一份收入,还学会了用烂菜叶、动物内脏自制堆肥。

10年过去了,农场从180亩扩展到1500多亩,蔬果从10多种增加到80多种,更多年轻人选择追随郑力行,陆陆续续有40多人加入。

郑力行给女儿讲《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上古时期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叫作‘息壤’。它十分肥沃,可以无限生长,永续使用。”

女儿问:“农场里的土壤能变成‘息壤’吗?”

郑力行说:“爸爸在努力,让我们的乡村和土地生生不息。”

记者 刘居星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